“这只是我们的心意,自然灾害没有国界,抗震救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媒体记者的追问,出席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的泰国代表尤哈南达那谦逊的语气中带着一种坚定。
6月11日上午,尤哈南达那和他的同胞帕萨赛代表找到这次会议的主持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崔亚峰,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汶川地震灾区捐赠700元人民币。
“共同的责任”,这个词组也成为几天来与会代表们共同的心声。“在灾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在一线参加救灾行动的武装部队而言,如果能够通过研讨会促使他们在将来采取更快捷的行动,并为他们提供更及时的保障,救灾行动的效果将大大提高。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来自越南国防部抢险救援局的黎云代表说。
“时间特殊,意义超乎寻常。”由于此前缅甸和中国相继遭受强热带风暴袭击和特大地震灾害,代表们在会场上热切希望能够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推动武装部队之间在救灾领域的务实合作。
“我们希望武装部队之间形成固定的救灾合作机制,而不是每次都进行临时的协调。”对于这次研讨会设定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下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的法律保障、协调机制建构和标准操作程序等议题,新加坡驻华武官陈顺利代表颇为赞同,他说:“希望会议的成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武装部队的作用。”
早在2005年,东盟10国就签署了《东盟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协定》,为东盟预防、监控和减少自然灾害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东盟与中国在“10+1”框架下,举办了灾害应急管理、卫星遥感和卫星通信技术减灾应用、亚洲灾区恢复重建管理培训班,就加强灾害管理能力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但这些都是民事方面的合作机制。出席研讨会的东盟秘书处官员普拉塔普表示,武装部队之间加强救灾合作,有助于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信任,有助于综合救灾能力的提升,希望这样的研讨会能够达成更多共识,推动救灾合作的务实发展。
“灾后对伤病员的抢救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战"。”在观摩了白求恩军医学院学员们的野外救治演练后,马来西亚武装部队陆军医院院长穆罕默德代表以专业的口吻评价道:“你们的装备非常先进,学员们的表现也非常优秀,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白求恩式的大夫!”
白求恩军医学院曾参加过邢台、唐山抗震救灾和抗击非典等重大任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院首批派出的专家小组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6名专家组成的心理支援队也即将于15日开赴救灾一线。“我们一直都在做白求恩精神的忠实传播者和实践者。”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刘爱国说,“我们将努力培养更多白求恩式的人才,使他们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水平,同时也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操。”
“院校在提高部队救灾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院长战玉表示,“部队不仅要适应战场的需要,还要适应"灾场"的需要。为提高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我们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救灾、反恐等领域的研究,进行相关想定作业。我们也期待着在这些领域同各国武装部队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
(本报石家庄6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