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记者辗转四川德阳的绵竹、罗江、中江以及甘肃陇南的康县、成县等多个安置房施工现场,亲身感受挥汗如雨、慷慨激昂的“工地协奏曲”,也从多个角度切实感受到近3000名津城援建工作者在“与时间赛跑”,在施工中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因地制宜、细节制胜。
可以说每一处微小的设计、每一个螺丝钉里都凝聚着津城的深情厚谊,也赢得了灾区人民的一致称赞。
血管堵了 水管通了
在绵竹孝德镇、汉旺镇,津城的每一个安置房施工现场的旁边,都能发现一个大大的土堆。这可不是单纯的平整地基的结果,而是在施工初期极度缺少重机械的情况下,津城的援建工人们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本来,按照部里的规定,选址和平整场地打地基这些工作,都是应该由当地完成的,但考虑到当地确实缺少这个能力,我们津城援建者义不容辞。挑选的地块,如果直接做土壤硬化,直接打垫层,会容易很多。但是,就因为考虑到这是地表上最肥沃的表层土,这种土又十分缺乏,农民们将来耕种还非常需要,我们就觉得必须把它全部铲起来,堆放到一起。(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