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队。这些既英勇善战又心地善良的士兵,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的时候,他们只有“一根筋”,那就是拼死相救。
——题记
第一章 死亡峡谷 啁啾的鸟鸣,舒缓的薄雾,清新的阳光,一条蜿蜒平缓的现代化公路顺着清澈的河水向密林深处延伸……这本来是一条风光旖旎的峡谷,谁也没有想到,在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它顷刻间向人们露出了最凶残最狰狞的面孔,成了一条死亡峡谷。
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团长周洪许是5月14日率官兵来到这里的。
那天,他们刚走出汉旺镇的金鱼嘴不足一公里,就看到一块又一块石头从山上疯狂地滚落下来。
山下面,两个中年男子为躲避山体滑坡在拼命地奔跑着,其中一个还是没有逃脱死神的魔掌。像房屋一样大的巨石滚落在他身上,中年人当场死亡;而另外一个死里逃生的人被官兵们搀扶住之后,惊悸得脸色蜡白。
此时大地仍在晃动。周洪许和官兵们下意识地看了看深不可测的峡谷,再看看头上悬着的一块块石头,可以想见往前走的凶险。然而,官兵们却没有一个人犹豫,他们是要穿越这条峡谷进入清平、天池乡,去营救从地震发生之后就没有任何消息的几千名群众。
这真是一条死亡峡谷!陡峭的山壁上各式各样的石头探出脑袋好像随时要砸落下来,周洪许除了让大家拉开行军距离,同时还要求大家不要说话,这主要是为了监听山上的动静,一旦山体摇动,好随时应对。其实战士们进入峡谷之后就没有一个人说话了,大家都谨慎地盯着山体,唯恐出现意外。
在这条夺命的峡谷中有不少正在逃命的群众,他们有的已被石头砸伤,有的饥寒交迫有气无力地躺在石头边上,绝望得几近听天由命地等待死神的召唤。对这些落难的群众,部队只要遇到,就立即为他们疗伤治病,并派人把他们抬出险境。周洪许有个理念:我们来就是救人的,不管在哪儿遇到群众,只要他们有难,就一定帮助到底。
当部队走至楠木沟时,官兵们发现这里的房屋倒塌严重,拐过桥头,就发现有十几名重伤员,这其中包括几名敬老院的老人和来这里的旅游者。周洪许立即决定派一个连队抬他们到汉旺,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回追赶部队。这样虽然部队官兵劳累,但毕竟能救更多群众的生命。七连指导员李学锋受命后,迅速带领官兵用废旧电线绑成担架,将这十几名伤员送往汉旺镇。这些穿梭于死亡峡谷中的军人,在极其危险和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在与死神争夺中抢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第 1 2 3 4 5 6 7页
当日下午一点半,李学锋又跟着由装备处长赵刚带领的团工勤队,驮着重物再次进山。就在他们走至金鱼嘴那片河滩的时候,遇到了集团军军长。军长把赵刚叫住了:“你知道你们团进去的具体位置吗?”
赵刚哪能不清楚,虽然这两天通信中断,但前后方部队采取战争年代送“鸡毛信”的办法一直没有中断联系,工勤队的几个老兵穿梭在死亡通道上传送各种紧急信息,目前部队已经分别进入清平乡和清平磷矿。这两个地方的灾情都很严重,政治处王主任带领百名战士去的是清平乡磷矿,团长周洪许带300多人已于昨天深夜赶到了清平。相隔不久,史文宏副政委也带领230多官兵到达天池乡,展开营救。
听说周洪许已经到了清平乡,军长马上掏出笔,在一张纸上迅即写下几行字,交给装备处长:“你迅速将这封信交给周洪许,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寻找目标,完成任务。”
第二章 绝地营救 集团军军长送给周洪许的“鸡毛信”是命令他带领所部营救在清平乡云湖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科考的18位中科院专家。从地震发生之后,这些专家就生死不明,上级一直在用直升机搜索,可是一直找不见他们的踪影。联合指挥部得知某集团军炮兵部队已经进入清平乡时,迅速与该集团军联系。集团军军长一大早就来到金鱼嘴,当他看到炮兵团的工勤队正往里面运送物资,就果断地用“鸡毛信”向周洪许下达了命令。
接到军长“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将老专家搜救出来”的命令,周洪许决定立即带一个营的官兵赶往云湖国家森林公园。
出发前,周洪许摊开地图,他发现,从清平乡到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的直线距离不过8公里。可真正上了路,才知道道路极其艰险。这条道路时高时低,落差达两三千米,加上地震后山体移位,有的地方已经没有路,必须临时开辟。周洪许心里明白,这些艰难的道路也许战士们能够攀援,但回来时,就需要抬那些老专家了。于是,一路上周洪许让官兵们做好记号,以便返回时辨认。200名军人就这样一路劈荆斩棘,向山高林密中的云湖国家森林公园挺进。
72岁的薄发鼎是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家,他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一场劫难。当时,他们来科考的几位老专家刚刚吃过午饭正在午休,房屋突然摇晃得厉害。其中有两位科学家在往外冲的时候不幸被预制板砸中遇难,还有的负了重伤。大地震发生后这里的手机信号就全部中断,他们与外界不能取得任何联系,能了解外界情况的唯一渠道,是一位老教授的半导体收音机。
第 1 2 3 4 5 6 7页
那天,老教授从广播里突然听到了一条消息,说赶往清平乡救险的“乌蒙铁军”已经几十小时没有消息,官兵们不知遇到什么险情,至今生死不明。
几位老专家听到这条消息,知道清平乡已有解放军进入。这消息让他们既兴奋又焦急。困在这里已经4天了,他们虽然从没有破灭过生的希望,相信解放军会来救他们,但老人们更明白这次灾难的严峻性。此时余震不断,山体滑坡不断,即使进入清平乡的解放军没有牺牲,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赶到这山高林密的地方……
到底奇迹发生了。周洪许带领的官兵在晚上6点多钟终于赶到了云湖国家森林公园。老专家们看到那一片充满生机的迷彩,激动得几乎快要眩晕,他们一把抱住战士,热泪纵横……
周洪许迅速询问着专家的情况。除两名专家遇难外,有三位专家受重伤,其中一位腰部骨折。军医迅即为老人进行医治。周洪许看了看这些专家,发现他们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知道,必须要备好担架,抬他们下山。
当晚,官兵们就和老专家们一起在宾馆前的那片平坝上休息。本来,战士们是准备穿着雨衣在地上坐一宿的,但宾馆的服务员将被子全拿了出来,战士们可以有铺有盖地休息了。此前,服务人员还取出了大米、腊肉,为他们做了两锅饭菜,这让官兵们十分感动。从部队开进到灾区几天来,战士们除了啃干粮,还从没有吃过一顿饭,有的战士甚至将自己的干粮都让给了老百姓,自己一直在忍饥挨饿。现在看见如此香的饭菜,竟然不知如何是好。女经理恳切地说:“大家快吃吧,有了劲儿,好护送专家们下山!”见团长也应允了,官兵们这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觉得,那是他们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
翌日清晨,官兵们用砍来的竹子和宾馆的被单做了担架,同时还为每个老教授做了一把拐杖。细心的战士们为了避免老教授磨手,特意在每把拐杖的扶手处缠上了布条。一向做事干练的团长周洪许此时细致得让人佩服,他交代战士们:“不管路上有多么艰难,我们的担架要始终保持平稳,始终保持担架上躺着的教授头要比脚高,绝不能让他们出现新伤……”
第 1 2 3 4 5 6 7页
一切准备就绪了,就在将要出发的时候,一位女专家突然想到在地震中死去的丈夫有个笔记本还在他们住过的宾馆里。战士们向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整个宾馆的后墙已经倒塌,有的房顶也已经塌下来。
工作人员望着废墟,觉得太危险。女专家说,笔记本里记录着她丈夫近期的研究成果,如果不把它找到,那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班长胡军二话没说,立即带领2名战士进入倒塌的宿舍中,在依然摇晃的房屋中经过一个小时的反复寻找,终于取到了笔记本。
官兵们和老专家、云湖国家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及部分游客一起往清平乡出发了,走在山脊上,但见直升机在山谷的下面飞行,也许,他们还在寻找着老专家。
真是道不尽的一路艰难,讲不完的一路真情。老专家们的行为让战士们感动:除了负伤的几位老人,专家们谁都不愿上担架让战士们抬;战士们只有搀扶着他们,或者在最难通过的地方将他们背起来一步一步地挪行;而战士们的行为更让老专家们心头发热,当他们看到战士们在下坡时为了不让担架失衡,竟用肩膀搭成道路让抬担架的人踩过去时,心中一阵阵发热:这些不过就是和他们孙子孙女一样大的孩子,这个年龄就是人们常说的“80后”“90后”,可为什么一穿上军装就变成了如此坚强的钢铁战士?
战士们劈荆斩棘,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终于将老专家们营救到清平乡。
回到清平,上级配发的卫星电话已经被后方送了过来,这个电话对周洪许太重要了,可惜信号一直不好。周洪许几次将电话的天线对准卫星的方向,一旦发现有信号就将头贴上去。电话终于通了,那是集团军军长的声音。周洪许迅即向军长报告了营救老专家们的情况。军长命令周洪许,迅速开辟直升机降落点,让直升机直飞清平接应专家。
第三章 生死突围 载着老专家和重伤员的直升机远去了,然而,灾难却并没有随之远去。此时,清平乡上游的一个碧蓝的堰塞湖在平静中孕育着杀机,它的水位越涨越高,而且已经有一处开始渗漏,谁也说不清这个高悬于清平乡之上的湖泊什么时候会突然溃堤。另据天气预报,这几天还将出现特大暴雨。这些像死神发帖一样的消息让周洪许心绪不宁,尤其是昨天看到的情景,让他为这里的群众捏一把冷汗:那是在离乡政府不足一公里的五郎庙附近,原本这里居住着100多人,地震时随着山巅一阵晃动,转眼之间连房带人就不见了踪影。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被地球突然吃掉了!那一刻,周洪许和同去的谭焱书记都感受到这个地带的恐怖,如果不带老百姓离开这里,可能随时会命悬鬼门。
第 1 2 3 4 5 6 7页
然而,要离开清平乡谈何容易!周洪许曾经认真地研究过那张标有等高线的军用地图。他知道,要离开清平乡,目前还没有其他道路,必须要经过他们进来时所走的那条死亡峡谷,训练有素的官兵们走起来都惊心动魄,险情不断,要是带着这么多的群众穿越它,能成功吗?
在当地乡村领导召开的联合会议上,没有一个人能找出超越死亡峡谷的第二条生路,既然别无选择,周洪许和谭焱报请总指挥部后,决定带领群众从峡谷突围。
这是一场充满悲壮的迁移,但当时的老百姓并不知道路途的艰难。有的百姓除了背起了自家的被褥及日用品,甚至还将家中饲养的鸡、小猪背在了身上。看着这沉重的负担,周洪许说:“将它们留下吧。”中年男人指着身边的孕妇说:“老婆马上就要生了,带只鸡留着给她补补身子”;而带猪的那个中年妇女说:“孩子上大学交学费,全靠它了。”当时,周洪许还看到一个背着一副麻将的中年人,见周洪许看他,他笑笑。周洪许没有说任何话,他想,这也许就是人们在灾难面前对生活的信心或者是一种四川人独有的幽默吧。
这支特殊的队伍就这样出发了,这里面虽没有重伤员(重伤员已被直升机转运),但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还有十多名残疾人和孕妇。战士们背着或带着他们,开始了一场艰难的逃离死亡的求生之旅。
在出发前,周洪许想得最多的是死亡峡谷中那不断滚落下来的山石,他把官兵们全都分成小组,以随时躲避山体滑坡。谁知,这种路才仅仅走了1公里,前面开路的战士就回来报告,死亡峡谷已被山体塌方堵塞,前面的路已迅速形成了堰塞湖,根本不可能通过。
周洪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前面竟然有堰塞湖!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周洪许对地形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这个地方来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他是十分清楚的,这里有条水量不大的小河,弯处不过就是一个比鱼塘大不了多少的水域,不至于这么快就形成堰塞湖吧?
第 1 2 3 4 5 6 7页
周洪许迅速走至队伍前面,转过弯道,果然看到一片碧蓝的湖泊,原有的那个在河道上搭出的小桥竟然被水淹没。周洪许倒抽一口冷气,地震带来的塌方和山体变形原来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不能再犹豫了。周洪许让大家迅速后撤,重新回到刚才经过的一条齐腰深的小河,决定从那里走到对面山上去,再重新开辟道路。然而,刚才那条河也在急剧地发生着变化。刚才涉水过来时,战士们在湍急的河流中专门拉了一段废弃的高压线做缆绳,没想到还不到两个小时,这里的水位竟然涨到探路战士的脖颈处。
后退的道路也堵死了,队伍陷进了绝境。怎么办,周洪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上山!尽管山上在滚着石头,但没有别的办法,也许到山上视野开阔之后就好寻找生途。
然而,眼前的大山陡峭得让人无法想象,当大家在第一座大山上爬到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感到烈火如冰一般刺激着胸腔。尽管如此,没战士敢喝水,这点水要留在生命最需要的时候。为了减轻战士的负担,周洪许命令将身上携带的背具扔掉,全力保护老百姓。而此时,许多老百姓已经将随身携带的不少东西也扔掉了。
下山的路更是艰险,那些小树几乎被先前过去的人全都拉松动了。没有了“扶手”,但更要保证后面群众的安全,于是,战士们用肩头架成人梯,一步一步地下移,为了让背在身上的老人、孩子、伤员更安全,战士们全都将他们绑在了自己的身上,侧过身来倒爬……
第四章 决不放弃 翻越第二座大山的时候,很多群众已经到了对生命绝望的状态。其中一位82岁的老人对背他的士兵说:“娃儿,把我放下来吧,我孩子和孙子都已经死了,我这把老骨头活着还有啥子意思……你们还年轻,我不能把你们拖死……”还有一个腿被砸断的中年妇女对战士说:“别背我了,把我扔在这里吧,你们只要把我的孩子领出去就行……”
人们都说活着是美好的,谁能体会活着是那么艰难!面对绝望的人,战士们没有放弃他们。不仅仅是老人、孩子,还有那些患过小儿麻痹疾病、装着假肢的残疾人,在他们都觉得拖累着战士还不如自己去死的时候,战士们都是坚定地把他们背在肩头,几个战士累得将牙齿都咬碎了,满嘴是血,但他们的眼睛依然盯着前方的生命之门。
第 1 2 3 4 5 6 7页
其实,战士们也不知道是否能够走出绝境,但他们的心底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老百姓。
又走到了一座大山的山顶,眼前的情景把他们惊呆了:地震竟然将这座山两边的山体全震垮了,唯独留下山脊上的一条陡峭不足一尺宽的小路。往两边看都是万丈深渊。山脊小路给人的感觉即便不能说是在高空走钢丝,至少也是在悬崖上“踩牛背”。这能过得去吗?要是万一掉进去,岂不粉身碎骨?路已经走到这儿了,还能再回头吗?再说,回去往哪儿走?
这条路虽然险到极致,但至少它还不算绝路,它还有让人看得到冒死走过去就会出现的生命契机。
开始过悬崖了,为了尽量地稳定大家的恐慌情绪,周洪许在悬崖两边翘出的石头上都安排接应的老兵,他们身上都拴着绳子,以防掉下悬崖。很多群众在这里吓哭了,无论战士怎么劝,就是不敢过。走过悬崖的几个战士不得不重新回去,背着他们慢慢地往前爬,战士们只要求群众在他们背上闭上眼睛、身体不要乱动。就这样,在极度惊险中,一个个孩子被战士们爬着背了过去,一个个老人被背了过去,最难办的是孕妇,战士们没法背她们,只有侧身蹲下来,由一前一后的两个战士保护着,一点一点地挪过去;很多人恐高,战士们就将自己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将帽檐压着他们的眼睛以减少惊恐。这期间,不知道多少顶军帽在过崖群众惊悸的一瞬间从悬崖上飘落下去……然而,断头崖毕竟闯了过去。
在这次迁徙中,命运虽然让众多的人走到了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因为那个环境太艰难了,任何人想的除了是走出绝境、冲出死亡,哪会想着打听对方的名字。尽管如此,一个战士的名字还是被一个小女孩刻在了心里。引出这个故事的是到灾区当志愿者的韩红,当时她在绵竹灾区遇到一个叫肖文静的小女孩,韩红问小女孩,六一节到了,你最期望得到什么?小女孩说,她最想见到一个叫杨培均的解放军叔叔。肖文静向韩红讲了从清平乡往汉旺镇的难忘经历,当时,肖文静是在山体突然发生滑坡的时候和父母跑散的,幸运的是她被杨培均一把拉住。在行走的山间,杨培均告诉小女孩怎么躲避飞石,只要见到石头从山上滚下来,一定要往更大的石头后藏;上山下山,杨叔叔都背着她,过悬崖的时候,杨培均担心孩子恐高,就用自己的帽子盖在了她的眼睛上,细心的小女孩就是从这个帽子中知道了杨培均的名字……
杨培均和小女孩的故事是个特例,在这个从清平乡生死突围的队伍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只有三个字:解放军。已记不清周洪许和官兵们带着200多名乡亲翻了几座山,在经历九死一生的36小时之后,他们终于看到汉旺镇了,那是他们苦苦追求的生命之岛啊!此时,先后从金花、天池等地救灾回来的师副政委庞龙和团政委曾祥明等官兵已经备好干粮、水,在这里苦苦等他们很久,当周洪许带着那支衣衫褴褛、满身泥泞的特殊部队、大人小孩一个不少地出现在眼前时,所有人的视线都模糊了……啊,这就是我们的战友,这就是我们的人民,他们生死不离地从绝境中走来,为人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大爱之歌!
(标题书法:陆涛声插图:方汉绘)
第 1 2 3 4 5 6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