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变脸、挥毫,皮影木偶抽烟、喷火……近日在本市举办的“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上,这些高难度的动作在中青年演员手中顺利完成。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说,这些技艺是木偶皮影新一辈继承传统、探索创新的收获。
国家级非遗:木偶皮影就有45个 大赛评委会主任唐大玉介绍,中国木偶皮影历史悠久,兴起于汉代,发展在唐宋,兴盛于明清;流行范围广,演出形式多,仅木偶就分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深受百姓喜爱。
如今,作为一个弱势艺术品种,木偶皮影正面临着观众流失、后继无人的境地。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3个“文化遗产日”,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各地木偶与皮影就有45个,但本届大赛参加的只有15个院团的43个节目,抢救任务还相当艰巨。
高难度技艺:面临严重失传危险 泉州木偶剧团王景贤团长告诉记者,泉州独具特色的提线木偶已有800多年历史,保留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艺术与精湛的表演技巧,如它的木偶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是闻名世界的工艺珍品;它的线工繁复奇妙,每个木偶身上设置8至16条提线,复杂的多达36条,解衣、拔剑、接伞等各种特技,全靠演员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作为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它的音乐糅合了南音和闽南地方音乐的幽雅旋律,历代积累的剧目多达700余出。
去年,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逝世,不少绝技随他而去。全团演员现在不足40人,平均年龄超过40岁,保留剧目也不多,提线木偶的表演人才、傀儡调的演奏人才,以及雕刻制作人才等均奇缺。而培养一个木偶戏人才起码需要10年:学校5年、舞台5年。
推陈中出新:转变思维走出困境 哈尔滨儿艺赵国忠院长称赞大赛搭建了一个平台,一批主题鲜明、富于创新的剧目脱颖而出,如获最佳表演奖的人偶戏《假面舞会》,打破了常规的幕后幕前式的表演格局,开了全国木偶界先河;又如由演员当场变化鸡和偶人的《布拟》,令人耳目一新;以及用声光电等特技丰富皮影表现力的《羚羊飞渡》等节目,为木偶皮影走出困境注入了活力。但他同时指出,对大赛暴露的年轻人经验不足、技艺太少、人物刻画和表演还缺少内涵与深度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有些东西,不要等失传后再去挖掘。本报记者端木复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