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6-27 01:26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及,不久前的一次书业观察论坛上,三联书店前总编辑董秀玉在回顾过去10年国内人文出版状况时认为,这10年是一个“非正常发展期”,她说:“每天都有700多种新书上架,我们生产出来的到底是书还是纸?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
结合笔者自己的选购、阅读经历,不由想起一种时时让人左右为难的出版现象。与一些读者一样,多年来的阅读磨合,笔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愈益沾染上自我化的倾向,那些契合心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总能极大地唤醒笔者的阅读快感,令人着迷。所以,每每走进书店,目光在一架又一架的书籍之间徘徊,当邂逅一本自己所钟爱的作家的新著时,那种欣悦之情可想而知。然而,有好多次,略略翻阅一下新著,欣悦之情中不免掺杂进一种既失望又欲罢不能的矛盾成分。原来,这些书中的篇目往往新旧交织,有些内容固然是作家的新作,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早已在不同版本之间不知被克隆了多少遍。
如果说,现在平均每天真有700余种新书上架,那么,像这样新旧内容掺杂在一起,或者干脆就是将作家的旧作重新排列组合一番,然后再度包装、另取一个别致的书名的所谓“新书”,也势必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那些已经阅读、拥有其他版本里部分内容的读者来说,与其说它们是书,毋宁称之为纸了。出版社不遗余力地编辑出版这类书籍,无疑是对我国图书出版资源的浪费。它催生了图书出版业的泡沫成分,加剧了业内人员的浮躁情绪,也搅扰着广大读者的阅读视线和心情。而在相关作家,一味地用这样的书来搪塞喜爱自己作品的读者,我认为,是对读者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辜负了读者的一片厚望,如此下去,会否令读者因厌倦而逐渐弃离。进一步说,是否会令读者对作家的才学、品格产生置疑,也未可知。
内在品质优秀的作品广大读者自然欢迎,可如果一些优秀的作品总被人基于商业利润方面的考虑,以“旧酒”的形式装入“新瓶”,那样,不仅不会使作品增色,而且,还可能使得作品的外在形象打折,削弱其在读者心目的地位。这种“新饭旧饭一起炒”的出版方式,其实是对优秀作品魅力的一种透支。所以,在此,笔者想对那些热衷于“新瓶装旧酒”的作家说一声:请体谅一下读者的感受,本着对读者、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扑下身子多奉献一些“新货”“干货”;也想对那些喜欢玩“文字拼贴游戏”的出版社说一声:请坚守住文化出版业的责任,放长经营眼光,真真正正在组织优秀原创作品、提升出版质量上下功夫。
周慧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