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缝纫机厂商”飞跃集团正面临残酷的生死局:欠下银行10多亿元贷款,濒临破产。其掌舵人邱继宝,曾被朱镕基称为“国宝”,赢了近20年后,最后输在资金链断裂这张牌上。
飞跃是浙江台州的一张名片。飞跃的倒下,不仅仅是邱继宝个人时代的终结,更是一个民营制造业艰难生存的缩影。
行业的悲剧远胜个人的悲剧。
很多人对第一代台州企业家白手起家的故事记忆犹新。邱继宝用当鞋匠挣来的积蓄以及贷款300元起步,历经15年的发展,使飞跃成长为资产数十亿元的大型现代化民营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胡润百富榜上,他以25亿资产居第328位。
当年为了见外商,他背着缝纫机翻过围墙闯进广交会会场。拥有亿万资产,他却居住在公司十几平方米光线不足的仓库阁楼里,因为“从家到办公室只有3分钟的路”,方便管理。
如今,时代变了,企业的生存自然法则,远不是只靠勇气和执著。
事实上,资金链断裂只是飞跃集团折翅的表面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日益完善和严格的执法环境……所有这些,都成为压在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上的根根稻草。
尤其是飞跃这样倚重出口的制造业。其产品出口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发达国家的比重超过50%。单一的出口盈利模式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注定“很容易受伤”。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调查显示,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人民币每升值1%,销售利润率将下降1%~4%,有人担心,“2008年三分之一纺织企业濒临倒闭。”
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两会上不少代表的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受伤的”、“倒下的”企业绝非飞跃一家。今年3月,广东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一次性裁员3395人;4月,山东樱花纺织集团因过度扩张,资金无法周转,负债8.9亿元,被山东如意集团重组。
飞跃式的悲剧以各种版本,以各种导火线引爆,在各地上演。
有人由这种悲剧联想到“30年现象”。30多年前的中国香港、韩国等“亚洲四小龙”,在腾飞之初,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和被低估的货币汇率,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接受来自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逐渐增加,巨额贸易顺差使得摩擦不断且货币升值压力大增。30年过去了,这种被称为“30年现象”的周期开始在中国隐现。
走出“30年现象”,经济学家总是一言以蔽之,开出的药方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可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的问题远比当时日韩的复杂。日韩当时忍痛放弃了一些制造产业,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但其获得了产业升级,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中获利。但中国的现状大不一样,需要制造产业来解决庞大的就业需求。
飞跃也不是不知道产业升级的大道理。当初,“飞跃”卖一台缝纫机挣不到一包香烟钱。后来技术创新带来10倍以上的价格提升,甚至创下1000多美元一台的销售纪录。邱继宝心里很亮堂:“飞跃集团的目标就是要把缝纫机的重量降为5公斤,但价格涨到100美元。”
但邱继宝等不到产业升级的回报期就已迎来了“寒冬”。汇率的变化速度太快,企业的升级和转型根本不可能与之同步。邱继宝不停地跟人民币赛跑,没有时间喘息,后来,他不得不求救于以角计息的民间高利贷,最薄弱的一环资金链终于断裂,这个被冠以无数政治荣誉的红色商人,被追债人堵个严实。
人们盘点着飞跃倒下的后果。
首先,所欠银行的10多亿元贷款将可能成为坏账,成为一笔巨大的国有资产的损失。
其次,飞跃一旦倒下,必定会压死一批民间信贷机构和个人。
第三,飞跃的零件供应企业和配套企业有上百家,有的企业甚至“供货这几年的全部利润都在这账款上”,一旦飞跃倒下,他们的几年努力也付诸东流。
最后,台州当地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相互担保较为普遍,飞跃如果倒下,与它有互保关系的公司都可能发生危机,这些公司的危机又会波及另一批公司,最终可能演变成区域经济风险。而飞跃作为地方性的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飞跃一时倒下,有关部门、政府将可能有着一损俱损的拖累。
显然,邱继宝如果倒下,不仅仅关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更关乎美元的阴谋,人民币的智慧,它隐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某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