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叶锋
农民因灾失地之痛
40岁以上的农民对失去土地最为恐慌,他们已过了体力高峰期,又缺乏其他谋生技能,最担心生活没有着落
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位于山腰上,村民沿山开垦耕地。
|
本刊记者在灾区现场看到,渔子溪村后几乎所有高山都发生了垮塌,部分山峰甚至被剥离一半,位于山脚的大片农地都被山石吞没。映秀镇镇长蒋青林说,该镇农业人口约占全部户籍人口的60%,人均耕地只有一分七。他指着村口用于搭建帐篷、板房的一大块空地说,“全镇共有1300多亩农地,大部分都被山石埋了,目前这块260亩平地是全镇惟一大块空地。”
“512”大地震不仅震塌了当地群众大片房屋,地震造成的大面积山石垮塌还毁坏了大量依山而辟的农地,使许多农民面临“失地”乃至“无地”的困境。他们眷恋故土,但家乡已无地可种;出门打工,又感到信息不够、技能缺乏,社会保障覆盖也相当不够。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灾区干部认为,解决地震灾区“因灾失地”农民长远的生活难题,需要各方“多管齐下”。
大量农地毁于一旦
在映秀镇附近的漩口镇,响黄沟村村民陈秀英家原有农地两亩半,地里种了玉米、红薯以及200棵猕猴桃树。地震中,这些位于山腰的土地随山体滑落,一寸不剩。漩口镇副镇长刘克建说,全镇5000多亩农地大多在山上,地震使土地损失惨重,全镇共16个村,有12个村的土地几乎全部随山石垮塌或被掩埋,涉及农民5800多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80%以上,全镇有60%的农地已根本无法复耕。此外,经专家初步勘查,由于受地质变化威胁,漩口镇沿古溪沟河的6个村,已不再适合开垦耕地。
阿坝州政府秘书长杨长清介绍说,汶川大地震使全州约10万人失去了生存环境及生产资料,以农民居多,其中以汶川县、理县、茂县等三个重灾区为甚。
据本刊记者了解,阿坝是个农业大州,农业人口占全州人口的70%以上。州内汶川县、理县、茂县等地的十多万亩农地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重要蔬菜基地,许多农民种植作物喂猪。映秀镇村民邹昌碧每年种植玉米、红薯,用来喂猪,部分猪肉自己留做腊肉,部分出售,构成家里的主要收入。她说,“没了地,种不了苞谷,就养不了猪了。”
漩口镇农民陈秀英对记者说,家里土地虽然不多,但却是农民的根,没有了地,就会担心以后的生活。刘克建表示,去年该镇农民年人均收入2860元,其中40%来自农业及畜牧业。
汶川县映秀、漩口等地的甜樱桃、猕猴桃是知名果品。据介绍,在映秀,农民种植的甜樱桃在大九寨沟风景区能卖到每斤35元~40元。近几年,汶川县、理县、茂县种植甜樱桃的总面积已在3万亩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突然失地,切断了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地震发生后,刘克建在漩口镇农民中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农民对失去土地最恐慌,他们已过了体力高峰期,又缺乏其他工作技能,担心自己生活没有着落。而且,灾后农村孤儿、孤残、孤老增加,又加重了许多失地农民的经济负担。
第一次发现自己无一技之长
阿坝州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加工、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当地农民就业的“大户”,但地震使大批企业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生产,难以吸收因灾失地的农民就业。
位于汶川县漩口镇的重庆博赛集团阿坝铝厂是目前阿坝州最大的工业企业,仅本地就有五六百农民工在该厂就业。地震使工厂办公楼和老厂房全部倒塌,新厂房、新设备受损严重,工人全部失业。副厂长余江说,州里要求铝厂尽快恢复生产,将技术改造后的电解铝产能从2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增加产值的同时也吸收州里更多人就业,但短期内很难实现。该镇圣音寺村村委会主任焦主勤说,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在阿坝铝厂干活,这些天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土地没了,企业倒了,到哪里去找活干?
这类情况在地震重灾区普遍存在。刘克建说,漩口镇大大小小十多家企业已被震毁,企业的重建要比灾民生活的重建周期长得多,靠本地企业吸收因灾失地的农民就业“短期内不现实”。映秀镇位于四川大九寨沟环线之内,震前,阿坝州的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投资30亿元的映秀圣湖生态旅游项目已经启动,建成后有望为当地农民增加数百个就业机会。该镇镇长蒋青林说,地震对旅游业造成重创,更让失地农民工无活可干了。
阿坝州劳动保障局最近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州因受此次大地震损毁不能恢复生产需要关停的企业167家,涉及职工10430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包括“因灾失地”农民在内的大量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将十分突出。
漩口镇45岁的失地农民陈秀英已和丈夫商量出去打工赚钱,但又很担心,两个人什么技能都没有,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活儿干。许多40岁以上的灾区农民,突然失去土地之后,都萌生了出门打工的想法,但他们第一次发现自己除体力之外无一技之长。
阿坝铝厂副厂长余江说,这几年铝厂技术升级很快,对员工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灾后重建会偏向于使用熟练工、技术工。因灾失地且缺乏技能的农民在农民工群体中也处于弱势。
阿坝州政府秘书长杨长清指出,州里每年都有许多农民赴广东、福建、江西等地打工,“阿坝保安”还是知名的劳务品牌。过去,州里的阿坝中职校以及劳动保障部门的大量培训网点,每年都能培训农民工数千人,但是这些培训机构、资源和设施在地震中被摧毁,短期内也无法组织起对“因灾失地”农民的培训。
培训机构和劳动部门网点的丧失,还使用工信息发布系统陷于瘫痪。不少干部坦言,在短时间内,当地政府无法为因灾失地的农民提供技能和信息支持。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这部分突然失去土地的农民留在当地继续生活,灾区的社保体系在短期内又无法完全覆盖他们。比如,漩口镇去年才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再将“因灾失地”的农民纳入社保尚无财力。这种情况在阿坝州各县、镇都普遍存在。杨长清告诉本刊记者,今年全州财政收入原本有望达到10亿元,但地震的重创将可能使之降至三四亿元。财基锐减,要依靠当地财政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保十分困难。
探索因灾失地问题的出路
接受采访的干部群众建议,解决因灾失地农民的困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首先可以考虑移民。阿坝州在移民工作上有先例可循。2003年起,漩口镇曾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紫坪铺水库的建设而将5000多居民迁往成都郊县。刘克建告诉记者,一开始移民工作很难做,村民们以为政府要“赶走他们”,现在,他们都觉得政府做对了,因为他们在迁入地生活得更好。
杨长清说,目前阿坝州政府已经在作调研,待情况汇总分析后再筹划移民方案,并决定需要上级部门协调的问题。他还指出,汶川县、茂县及理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均超过汉族人口,是移民中的多数。他们迁移到新的地区后,在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面临一个适应过程,另外他们在原居住地享受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会不会取消、如何调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审慎决策。
另一方面,必定会有部分因灾失地的农民依然留在原居住地。杨长清说,灾后重建本身就是一个机遇,大量就业岗位应照顾因灾失地的农民。汶川几位镇干部则认为,既然没地了,就不妨按照没地的路子发展,恢复生产阶段应调整原先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工业原材料加工、旅游、商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失地农民进城。另外要扶持当地技术含量、附加值可能并不高,但却能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政府在灾后“补课”式地加速增长GDP的同时,还尤其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对留居原地的失地农民应提供社会保障。阿坝州劳动保障局局长张海清介绍,目前,阿坝正考虑将全州因灾失地的农民纳入已在企业系统推行的“大社保”,即由个人和政府每月各自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保金,男女分别在60岁、55岁以后每月即可获数量可观的养老金。对生活困难的灾区,可考虑全部由政府代缴,这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及财政上予以更多支持。
按照对口支援期限3年安排,汶川县、理县、茂县分别由由广东、湖南、陕西三省进行对口支援。阿坝州政府秘书长杨长清说,外省市支援可帮助灾区渡过眼前的难关,但因灾失地农民的问题有一定的潜伏期,任务也更艰巨。
当地干部反映,他们已经注意到中央要求负责对口支援的省市要开展“人才培训、科技支持服务”。他们希望中央制定的统一的优惠政策能像其他政策一样得到切实执行。“希望对口支援省市能在地震灾区人员就业等问题上进行‘软件支援’。”杨长清说,比如,帮助对因灾失地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在当地的劳务输入中保障一定的灾区农民工指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