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未跨越的天堑
公元208年冬天的这次偶遇,机会并没有偏向势力强大的曹操。
|
但江北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了曹操的意料。江北,即乌林镇所在。这个并不出名的小镇,如今是江汉平原典型的风貌,大片的平坦农田中,散落着星罗棋布的水塘,显示着这个鱼米之乡的丰足。
但当时的曹操,看到的却绝对不是这些。对于他来说,乌林,不过是浩大的云梦泽与宽广的长江河道之间,一小块沿着江岸稍稍可以立足的狭长地带。大片的湖沼水道中,只有几个略略高出地面一二十米的土岗,以及江水消退后的自然坡地,可以成为大军驻扎的地方。在这阴冷潮湿的冬季里,那些曾经威震北方的精锐步骑兵,不但要忍受着刺骨江风,还要在这泥泞的湿地中相互拥挤践踏。很快,疫病在这些北方军士中大面积流行。
赤壁山,如今是一个游客众多的地方。在并不开阔的山顶,树立着一座高8米,由花岗岩制成的周瑜塑像。这位让这个小山峰闻名于世的将军,身着锐甲,肩披斗蓬,手持利剑,双眉紧锁,神情严肃地注视着江面。
尽管属于后世想象,但这未必不符合1800年前的那个冬天里,这个年轻将领的真正表情。对于周瑜来说,保住陆口,占据江南,隔江而立,也仅仅是战役的第一步。对于只拥有3万水军的他来说,要想对抗对岸数十万兵马,相持并不是办法。一旦曹军稳定阵脚,沿江展开阵型,继续向下游推进,则己方的战线势必要被拉长,从而出现兵力薄弱的漏洞。周瑜的部下黄盖也看出了这一点,“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
也正是这位颇具战略眼光的部下,给对岸的曹操写去了一封诈降信。所有的正史中都没有提到一向机警的曹操,为何会对这样一封诈降信信以为真。或许是遍布沼泽的环境让曹操丧失了耐心,也或许是疫病的流行让他对部下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和对岸的将军们想到了同样的事情——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黄盖的诈降船,是趁着冬夜的掩饰横渡长江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重,军遂败退。”黄盖的火船引燃了早已被铁链串联的曹操船队,进而延烧到江边芦苇,引发岸上军营大火,孙刘联军趁势展开了全面的攻击。
曹操败退的线路,即是著名的华容道。这是从乌林直插江陵的陆上通道,全长200公里左右。如今坐汽车走完这条线路,只需要近4个小时,沿途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而在当时,这里却是犹如地狱般的云梦泽,曹操的数十万军马,走在夏季没入水中、冬季勉强能露出水面、泥潭般的道路上,相互推搡,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败退的场面惨不忍睹,而这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次溃退。对于它的意义,后世的史学家展开了无数次探讨,也假设过各种可能性。但对于曹操来说,他不会想的那么深远。多年之后,他依然为这场溃退而不平,“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他想到的,依然是周瑜获得的虚名。而没有料到此后中国历史数百年间的分合形势,都与这次大溃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如今从乌林渡口出发,坐上平板拖轮,横渡长江,到达对岸的赤壁渡口,用时不过半个小时。而就是这半小时的水路,成为曹操一生都未能跨越的天堑。
[上一页] [1] [2] [3] [4]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