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热,食品安全成为卫生监督重点———
本报记者李丹石小宏“你有健康证吗?”7月1日上午,一位刘姓妇女找到绵竹市新体育场爱心食堂要求当志愿者时,负责食堂管理的樊祖友这样问她。得到肯定答复后,樊祖友叮嘱她择菜前要先洗手、做菜时生熟要分开。
爱心食堂负责为绵竹市新体育场3000多名灾区群众提供两顿饭食,樊祖友的工作是检查原材料质量、操作间卫生状况等,“说穿了,就是要保证食品卫生”。
记者看到,爱心食堂面积不大,但库房、切菜配菜、烹调间都分隔开来。在烹调间,锅铲擦洗得很干净,窗户明亮。在粗加工区域,1名女工正准备对餐具进行消毒,另外两人正在择菜。对外卖菜的一面墙上,张贴着《饮食卫生制度》、《绵竹市餐饮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卫生监督电话。
当天中午,爱心食堂准备了冬瓜烧肉和烩花菜。樊祖友告诉记者,每天一早,他要对肉联厂送来的猪肉进行检验,主要看重量、出厂日期、检验手续等。食堂每天需要的原料,包括大米、蔬菜,都是当天送货,当天用完,“保证食物新鲜”。
绵竹市疾控中心派驻了两名卫生监督员,负责新体育场安置点的饮食卫生工作,他们每天都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不定期检查食堂师傅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普及卫生知识,“只有做好食品卫生监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
延伸报道
拉网检查:筑起食品安全防线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展开,重灾区餐饮业逐步恢复营业。然而,很多在地震中受损的卫生设施暂时还不能恢复。为了做好特定时期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转变工作方式,变“刚性监督”为“柔性指导”,保证灾区食品卫生安全。
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9个驻灾区工作组和当地卫生监督人员一起,对6个重灾市(州)的14个县(市、区)食品卫生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每天检查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集中供餐点2000余
户,筑起了一道食品安全防线。灾区大部分餐饮店存在三防设施不到位等问题,监督员积极想办法,因地制宜解决食品卫生问题。一些腌卤摊点没有纱窗等设施,监督员就让业主买来纱布防蝇防尘。凉菜、卤菜卫生得不到保证,监督员就挨家挨户进行劝说,让业主转做炒菜。
6月30日,绵竹市卫生监督所党支部全体党员组成党员检查组,对全市灾后恢复营业的夜啤酒摊点、烧烤摊进行突击检查。党员检查组汇同江苏省卫生监督支援队一道,来到王妈手撕兔、董记夜啤酒、波仔夜啤酒等摊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无防蝇、防尘设施,餐饮具无消毒保洁设施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