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关注拆迁拆违失业人员"再就业"(下) 找铺位:从暂时受损到长期受益 新商圈:引拆迁商户“涌入”
6月29日中午,在省会“大石门”饮食文化步行街遇到“天下第一面”面馆老板老程时,他正在店里忙活着。
店里生意还算可以,大部分餐桌前都坐满了人。
老程来自长春,两年前下岗后一家人来到石家庄。他先在翟营大街开了个面馆,由于口味独特,生意十分红火。今年4月份,面馆因是临时建筑被拆了,他又来到这里重建店面。
老程说,原来的店面月租金1800元,现在是2600元,顾客也没原来多,但还凑合,基本生活还可以维持。
据“大石门”商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四五月份以来,这里原来许多空置的商铺,由于一些拆迁拆违商户的进驻,开始热闹起来。现在还有多家商铺正在装修,近期也会陆续搬进来。为吸引更多的顾客,他们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大石门文化传统,以聚拢更多的人气。
“等这里日益形成规模和特色了,我们的生意应该会越来越好。”老程表示,自己会努力再坚持二三年。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像老程一样,从低档的临建房搬到综合功能更完善的市场、卖场、商场的拆迁商户越来越多。像省会中华南大街和槐安路沿线很多被拆迁的电动车专卖店,正向临近怀特商圈的育才街沿线靠拢;刚建起来的槐安路农贸市场内,也入驻了许多拆迁商户。
对此,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认为,从单体商铺转向市场、商场和商业中心,有利于提升城市第三产业格局,而更多的商户向商圈聚集,也有利于发挥出整体竞争优势。
采访中,笔者也发现,许多商户和老程一样,虽然目前商铺的成本有所增加,生意不如以往,但是新环境、规模经营的优势,让他们对两三年后的未来还是表现出乐观。
“临建的拆迁将带动商业地产新一轮开发热潮,商铺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并更具规模化。”曹润亭建议,在新开发项目将容纳一部分拆迁商户的同时,如何利用现有商业资源、盘活闲置商业门面房来吸纳一部分拆迁商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这对于那些存在闲置资源的商城、市场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新门脸:社区出现“新面孔”
在一些拆迁拆违商户涌入大市场的同时,一些拆迁或待拆迁商户则在一些社区内悄悄地“落户”。
这段时间,居住在省会滨湖小区的薛大妈就发现,小区内的商业门脸多了一些“新面孔”:私人诊所、美容美发店、便利店……
“社区商店多了,我们购物、看病也方便多了。”对此,薛大妈表现得很高兴。
前两天,看到有人到小区内找门脸,刚把诊所搬到小区内的新华滨湖诊所的郭淑欣大夫则感到很庆幸。她以前在小区门口开诊所,担心以后那儿会被拆,到时再找店面更不好找,她赶紧把诊所迁入了小区,目前生意还不错。
笔者了解到,省会还有一些小区近期都陆续有新商铺入驻。
“一些拆迁商户向社区发展是好事,也符合当前社区商业发展的趋势。”石市商务局服务消费处处长王石柱告诉笔者,该市正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便利消费进社区、便利服务进家庭),去年11月还专门出台了“十一五”社区商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促进社区商业的健康发展,推进市区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
王石柱建议,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商户和企业进社区开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在新建小区规划审批时,应把商业配置与绿地配置等同,形成硬性要求。为方便拆迁拆违商户进入小区,各级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该发挥作用,把现有经营用房进行整合,尽可能多地提供给拆迁商户使用;在便民不扰民的前提下,对适合商业使用的小街道或沿街底层住房进行改造,增加社区商业设施面积。
王石柱还希望拆迁商户也要抓住机会,努力提升实力。未来社区商业发展是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网络化的趋势。而单体单店、不规范的经营模式必然会被淘汰。拆迁商户最好结合当前的形势,进行市场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
新商机:百万平方米便民市场等你来
今年3月至5月,省社会科学院的樊雅丽专门对省会城市拆迁中商户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她发现,一些商户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铺面而暂时放弃了经营。
樊雅丽告诉笔者,目前省会已形成了“一铺难求”的局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拆后重建有一个周期性,目前商铺“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二是沿街多数老商铺和临建门脸多是小本经营,而新建门脸相对面积较大,对于那些小本经营的商户来说,负担有点高;三是近两年受房价上涨和商业市场火爆的影响,商铺租金一路飙升。因此,商户现在要找一个地段适当、租金合适的商铺很难。
对此,她建议,为避免个别商铺的租赁商肆意哄抬租赁价格,扰乱商铺的租赁市场,政府应对此加强管理,避免因此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另外,拆后重新修建的租赁房屋应优先考虑拆迁商户的承租权利。
石市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则提出,过渡时期可限定时间段,在非主街道上放开一些马路市场,以缓冲拆迁商户的就业压力;相关商会、协会也应适时组织一些活动,了解拆迁商户的需求,为拆迁商户的经营出出主意。
据了解,在明年的大面积建设中,石市将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建设100万平方米商业门店、100万平方米便民市场等。而各区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帮助拆迁拆违失业人员联系、开发新的经营场地。像新华区就要求15个街道办自办市场,每个办事处拿出10个摊位安排因拆迁失业人员,并免收3个月摊位费。本报记者叶娟娟本报实习生刘伟王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