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能源价改“治本”
严峻的能源市场环境,往往是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能源价格改革实现突破的机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尚前名
伴随着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同时,新一轮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大幕也正在拉开。
|
本刊记者同时了解到,此次油电价格调整,不但不是社会传言的早有预谋,相反属于被动应对。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实际上,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CPI依然处于高位的时候对油电价格作出调整,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被动而为,更加坚定了决策层尽快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的决心。
价格扭曲难以为继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不久前指出,去年11月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后,国际市场油价继续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份以来涨速加快,使得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炼油企业生产亏损加剧,造成了部分炼厂特别是地方炼厂停产和半停产,影响成品油市场供应。
同时,石油公司的境况也让政府非常担忧。两大石油集团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亏损严重,而其第一季度业绩公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对本刊记者说,“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面对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情况,其生产积极性可想而知。”
周大地更加直接,“实际上,从年初南方闹‘油荒’,到前一阵北京也出现排队加油的现象,就说明因‘倒挂’所形成的价格扭曲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了。如果再加大补贴力度,既无能力,又不合理。”
“说到底,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紧缺不是资源紧张所致,而是扭曲的成品油价格体制造成,成品油价格体系一日不改革,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困局就难以彻底改变。”一位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能源价格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底,市场就已经预期国家会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改变油价倒挂的局面。但政府相关部门担心在CPI一路走高的情况下,提高成品油零售价格会引起连锁反应,因而迟迟没有行动。
“受今年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最近四川汶川大地震影响,油品需求大大增加,供应受到影响,加上进入夏季之后农用柴油需求的增加,成品油的短缺局面越发严重。这个背景下,调价是‘治标’,‘治本’还要进行能源价格改革。”一位受访专家这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营造价改社会环境
“由于能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关乎国家经济命脉,而且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对下游产品产生较大影响。国家在该领域的改革总是十分谨慎。而此次价格上调,国家之所以对上调后的形势充满信心,在于长远战略。”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通过此次调价,一方面缓解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着眼于为下一步的价格改革营造社会环境,其深层次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二。
其一,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耗能企业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环境压力受到空前挑战,“我国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许多高能耗企业缺乏降低能耗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也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所以,不理顺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很困难的。”
周大地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企业都将增加投入、增加消耗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对提高技术含量、加速产业升级缺乏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包括能源在内的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价格扭曲而导向有误,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自然低。”
其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周大地认为,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低价能源,许多人对于能源不可再生的警惕性不足,对于能源消耗给环境造成的损害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比如说不随手关灯、水龙头没拧紧、空调开得过低等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能源价格过低而让人们觉得浪费一点没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理顺价格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采访中,有专家强调道,“要通过合理的价格来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要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真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重视这一点。”
“能源价格也当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性,而过低的价格显然是与此相违背的。”周凤起告诉本刊记者,要改变这种状况,价格杠杆无疑是最好的手段,“光靠宣传教育,作用有限。靠法律规章,操作起来又有困难。只有价格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限塑令’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于不少人所担心的拉高CPI的问题,周大地认为,调价令很多人想到CPI,这固然有道理,“但从长远看,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不调,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难以根除的负面影响。”他举例说,“像运输业,本来可以一天就跑完的活,现在得需要两天,其中一天就在那等着排队加油,难道这里的经济损失小吗?”
改革需要稳健推进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商品和服务走在了前头,目前已基本实行了市场化,而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在专家看来,中国能源价格的市场化进程走得太慢太长,即使在此次油电价格调整后,同国际同类价格相比,我国能源价格还低不少。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长期维持这种“价格洼地”的格局显然不切实际。
不过,王一鸣认为稳健的改革步伐比“一步到位”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我们的目标已强调多次,就是要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其中关键指导思想是,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王一鸣指出,即使是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其定价机制也是经历了一条从“双轨制”到“逐步放开”再到“完全放开”的道路,“而对于石油这样的战略性资源的价格放开,更应该谨慎,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他看来,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至少要持续十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有受访专家指出,能源价格改革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特别要避免1988年“价格闯关”的教训,防止草率和仓促改革引发过高通货膨胀甚至社会动荡的危机。
“更何况,如今的石油已不仅仅是一种能源产品,而是演变成为了一种金融产品。”王一鸣进一步谈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到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石油已经成为投机的对象,它的价格并不能真正反映需求基本面,如果我们此时草率地接轨国际油价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显然不可取。”
周大地也认为,“由于我们欠债太多,如果一次到位,问题会变得很复杂。”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6月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长张国宝在日本青森出席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时明确表示,“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计划与国际接轨,但是,必须暂缓执行。”
积极准备价改
周凤起认为,“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能源定价方面,依然显得较为混乱,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王一鸣则认为,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并不仅仅是价格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相关机制的改革,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其进一步推进需要综合的配套措施和有利时机。
综合专家们的观点,能源价改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改变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方式,不放弃行政性管理的办法,宏观和微观一把抓,要真正做到依靠市场来定价是很困难的。”王一鸣表示。
其次,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必须关注价格运行的基础。“放开价格,必须要以市场信号准确、市场功能完善为前提。如果市场有效运作的基础尚不成立,市场运行的结果就很难合乎人意。”王一鸣指出,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在能源定价方面也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其原因就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只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中,价格市场化对相应的生产供给才会形成良性促进反馈。而在保持资源行业垄断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只消除行政管制,单纯提高资源价格,结果将非常危险。因此,有必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市场的竞争性。
第三,在价格调整的时机选择上要更加积极主动。“曾经我们有过一些比现在更好的机会来调节价格,但由于多种原因错过了,导致我们现在不得不在通胀压力如此高的时候来上调能源价格。”周凤起认为,“曾经的犹豫不决,让我们如今在调整能源价格时总显得比较被动。”他以燃油税为例,“讨论了八年,说择机出台,可一直没有实现,不能说八年里都没有好机会吧?”周大地也有类似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在调整价格的过程让人感觉考虑得过于‘周到’了。”
第四,价格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国家能源局只是国家发改委内的一个副部级机构,原先想设立更高层次管理机构的想法没有实现,从协调能力和权威性上,给价格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有专业人士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