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等部门不久前开展了一次心理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就劳动者的失眠、忧郁、焦虑、就业压力等问题进行解答。郑帅摄
或借酒消愁,或自我封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常常表现得心情郁闷。社会各界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外来工常常心情郁闷
下班之后,常常喝闷酒,为了一点小事儿,动不动就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要动手。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农民工对记者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回到工棚里,我们几个男的好像都有气没地出似的,特别容易动肝火。
”
不仅仅是男性农民工,一些女性进城务工人员也表现出心情郁闷。
来自安徽的小齐,在北京朝阳区一小区里给几家居民干小时工。工作的“复杂”程度让她惶惶不可终日。这家让她做饭,那家让她搞卫生,而且每家的要求也不一样,弄得小齐总是很紧张。每日里,人们难得见到她的笑脸。
她的一些同乡,也做小时工,常聚在一起背后说雇主的坏话,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小齐告诉记者,她在北京挣钱虽然比老家多,但心情始终没有轻松愉快过,没人时就躲在租住的小屋里掉眼泪。久而久之,小齐总是郁闷的样子,引来人们的指指点点。小齐问记者:我是不是病了,医院能治吗?
在北京安贞里社区开电梯的小胡也是一位外来务工妹。她告诉记者,没想到来北京开电梯还有这么多讲究,对老人、孩子要分别对待,有的要耐心,有的要哄着,遇上强行带狗坐电梯的“横主儿”还要礼让三分,谁也不敢得罪。不然的话,被他们反映到物业公司,轻则挨训,重则被炒鱿鱼。“我在电梯里没法跟别人谈心事,闷头儿干一个班,心里真烦死了。下班回宿舍就睡觉,睡醒了心里更烦,我会不会是生病了,可看病要花很多钱,几百元的月薪哪够呀!”
记者也搞不清小胡是真的病了,还是心事太重造成了精神压抑。“心病”是惹祸的根苗
外来工心情郁闷的表现,一方面与城里人对他们的歧视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患有“心病”。有专家指出,这种“心病”实际上是心理出现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当然,危害程度也不同。
浙江省人民医院曾对180名外来务工者调查发现,由于受孤独、难以适应环境、意外受挫等因素困扰,40%左右的外来务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在第一次出远门务工者中尤为明显。由此一部分务工者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方式,或经常借酒消愁,不与人沟通;或畸形宣泄,寻衅滋事、打群架。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负责人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论坛上指出:大多数进城务工者或多或少存在心理不健康问题,而且每时每刻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生活。
这些务工者普遍自身技能和文化素质较低,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始终处于较低地位。他们从闭塞的农村来到开放繁华的大城市,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在身心各方面都没做好准备,常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甚至会很快产生自卑心理,或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或脾气暴躁,好与人争斗。如果,他们得不到别人的及时理解疏导,常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如犯罪、自杀等。
据专家分析,这些心理问题还会使外来务工者产生妒忌、仇恨等,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因此,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应给予更多关爱,包括解决心理问题。各界关爱医治“心病”
专家指出:电话咨询热线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双方不见面,费用低,又可以谈心解闷儿,易于让收入不多的外来务工者接受,但热线接线员有许多是志愿者,因此对他们要做好岗前培训。不然,只是说些宽慰的话,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要有一点儿精神医学常识,才能起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心理咨询顾问甄中科副教授表示,要告诉外来务工者,首先要自信、自尊,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其次,积极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再有,要融入到社会中去,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参加社会活动。同时,社会也要多为他们创造一些环境和机会,应使每个务工者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接受基本的文化、工作技能训练和心理上的教育。社会各界应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走出以前的阴影,活出精彩和自信。
据记者了解,温州市有个“阳光咨询室”,为进城务工者敞开了心理咨询之门。专家认为,如果企业或社区都建立为务工者免费服务的心理咨询室,就能让更多的外来工得到关爱,也能兼顾本地居民的需求。
仅靠专家应付不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工的需求,因此,专家指出,当务之急还是要培养大量的志愿者队伍。好在这种社会公益事业,有很多热心肠的人士愿意加入,只要政府出面组织,事情就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