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黄河河务局职工在孟州黄河风景区表演黄河号子中的“土锇号子”。
黄河职工打着手锇练习喊唱抢险号子。
2007年3月5日,黄河号子入选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其保护之路的开始。事实上,尽管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原生态民歌演唱等相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存在空间却日渐狭窄。黄河号子第三代传人李富中把黄河号子的传承当作一生的使命,他设想在黄河风景区建“黄河抢险教育培训基地”,在教河工抢险技巧和黄河号子的同时,让游客也能熟悉和了解黄河号子。
孟州黄河滩时时可闻黄河号子 “喂来,咳,喂喂来,咳……加加来,拉拉哩,喂咳……高高举,重重杀……喂,抬起头来看着锇……低下头来看着橛儿……”领喊的声音从婉转高亢转为急促紧凑,应号子的人声音雄厚激昂。7月14日,孟州黄河大堤旁,随着激昂高亢,抑扬顿挫的号子声,十几个人高举手锇,将一根长木桩眨眼间打入地下。
“目前在抢险和修建大堤中,也许只有我们还在坚持喊黄河号子吧。”孟州市河务局办公室主任苏自立在一边自言自语。
其实,在孟州黄河风景区中,如果不在汛期内,很多来游玩的人也可以听到黄河号子。“那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演员都是我们河务局的职工。为了能让黄河号子流传下来,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演练。”
7月10日,水利部到孟州验收水利风景区,河务局职工现场表演的黄河号子,赢得一片喝彩。“作为黄河人,我们希望黄河号子能经久不息传承下去。”苏自立说。
事实上,自从李富中“不务正业”迷恋上黄河号子,把它的传承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尤其是他成为孟州河务局局长之后,在孟州,甚至在整个黄河系统之内,黄河号子已经开始了新的生命。
几代老河工光大黄河号子之梦 年近九旬老人喊号黄河边 “我爷爷对黄河号子的热爱,已经超出了对于生命的热爱。在有生之年能录制这样的专题片,是他的骄傲。”7月4日,看着在专题片《黄河号子》中专注唱号子的爷爷,李富中的声音哽咽了。
2006年6月1日,在时任孟州河务局局长的李富中倾其所有支持下,系列专题片《黄河号子》以及《土锇号子》在孟州黄河滩开拍。
李富中出生在“黄河世家”,是黄河号子的第三代传人,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老河工。他的祖父李建荣是黄河号子的第二代传人,这个老工程队长在重大抢险中屡建奇功,被誉为“技艺高超、战功赫赫”。
这一天,年近九旬的李建荣拄着双拐,披着军大衣,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面对黄河,喊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声号子“哦,河有三道弯呀,嗨……怎么叫号怎么应,嗨,哎……”老人的神情专注而热忱,苍老的声音有力而悠扬。这时候,阳光下滚滚流逝的黄河在老人眼中已经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抢险现场。一曲曲号子唱下来,老人泪流满面。
黄河号子共有4个号种 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我们的先人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黄河号子,在我们祖先“嗨哟嗨哟”声中横空出世。
黄河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工种,黄河号子也相应分成许多类别。黄河号子号种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和花号四种,包括船工号子、土锇号子、抢险号子等。其号词大多取自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民间故事,题材很广,可随编随唱。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船工的数量开始锐减,传统的人工抢险被机械抢险代替,加之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指挥信号”的黄河号子失去了固有的依托环境,逐渐被人淡忘,处于濒临失传灭绝境地。
几千年以来,日夜奔腾的黄河水带走了无数雄浑高亢的黄河号子,以及无数传唱她们的老河工。
两代人的拯救行动 面对黄河号子濒临消逝的困境,无数黄河子孙开始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忙碌起来。这其中就有李富中的身影。
李富中是保护黄河号子最上心,也是最忙碌的一个。他深深记着上班的第一天祖父跟他说的话:“富中啊,我岁数大了,那么多黄河号子不能丢啊,你一定要学会并发扬光大。”7月11日,在李富中办公室内,提起初学“号子”时的情形,他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1981年,李富中在武陟第一河务局走上了治黄岗位。1983年,他参加了“北围堤”大抢险,抢险工地却很难听到号子声,只有单调的“一二三……”,为打破沉闷的空气,高音喇叭不停播放歌曲、豫剧。“我回到家里不解地问祖父,他不住地摇头"不会了,都不会了。要不你学吧?我已经80多岁了,你要不学,就要失传啦"。”李富中说。
此后,老家至工地的路上,早出晚归的耕田者总能听见李富中旁若无人地边走边学的喊号声。终于有一天祖父说,“有味道了!”
喊号阶段合格了,整理分析成了当务之急。由于“号子”是口口相传,种类特点及号词等文字不能准确确定,个别的号种还没有名字。李富中利用业余时间东奔西跑在文化馆、嘉应观、戏校等地方,字典、词典成了他随身携带的必需品,终于文字问题解决了。
1999年4月,在祖父的帮助下,李富中开始教和他同在一个抢险队的河工。又在中央电视台和焦作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黄河号子的录制。
黄河号子申遗之后的保护之困 期待黄河号子气贯黄河 其实,对于黄河号子面临的形势,河南省黄河河务局也早意识到了。而李富中在此期间对黄河号子进行的整理加工,形成了相对完备珍贵的资料,为后来的申遗和保存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资料。
“最早,武陟县打算将黄河号子、土锇号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孟州文化部门也想到了申报。”李富中说,考虑到“两号”的行业特色和优势,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决定将黄河号子、土锇号子、船工号子三号合并,统称为“黄河号子”。2007年3月,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黄河号子名列其中。2008年6月7日,黄河号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应该说,是李富中和他的祖父李建荣促成了这次黄河号子的成功申遗。”苏自立认为。
在河南省文化厅一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上,黄河号子对于申报成功之后的保护做了详细的部署。首先是不断收集号子资料,再充实完善,收集、保存历史上在复堤、筑坝中使用的各类工具;有计划地培训,组织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号子练习;对黄河号子进行广泛宣传,将其编排成文艺节目,作为在黄河风景区的表演节目,既传承了“号子”,又向世人展示了黄河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了解黄河文化。
“我似乎又看到了黄河上百舸争流,"号子"气贯黄河的壮观情形。”6月7日那天,李富中十分痛快地畅想未来。
给传统文化开拓生存空间 “现在最大的难题除了资金不足,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了。”反复翻弄着手中两本花费两代人心血的黄河号子专辑,李富中的担心不仅仅停留在脸上。
事实上,当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黄河号子、原生态民歌演唱相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它们虽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由于受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它们的社会存在基础却日渐萎缩。
“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几乎全被踏倒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曾这样感叹文化遗产的现状。
“我非常赞同把黄河号子编排成节目,在黄河风景区表演。我相信,这样肯定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因为,现在人们都喜欢原生态的东西。”李富中说,他还设想,将来在黄河风景区建一个“黄河抢险教育培训基地”,教授河工抢险技巧和黄河号子,普通游客也能跟着学。
不过,李富中最后的话透露出忧虑和遗憾,“我目前只能尽量培养两个侄子对黄河号子的兴趣,希望他们能够学会。” (记者袁帅张志颖) (来源:郑州日报)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