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 大学生择业观因地震悄然改变
震后一个月,在川师大读在职硕士的刘永军终于强迫自己关掉新闻网页,和妻子坐在沙发上看她最爱看的连续剧。曾经无数次期待这样的场景,但现在他却心烦意乱。“大灾来临,没到灾区帮忙,总觉得不踏实。
从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一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显然被改变了:原本找到高薪的大学毕业生,最终选择在灾区工作;水电站损毁面临失业的杂工,开始学习电工技术面对全新生活;准备报读财经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改选建筑学……在微妙的改变背后,我们看到了爱心和理性以及灾区重建的希望。
到灾区工作,我愿意
5月底,西部计划在全国急招1000名“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服务灾后重建,为期1年,全国920余所大学就有19698人参加报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大学生临时改变了自己的就业意向,投身到灾区重建中去。
辞掉银行工作 去灾区当志愿者
刘开业是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今年初就和一家商业银行的成都分行签了约,待遇不错,这让家在宜宾农村的他非常满意。然而地震改变了他的想法,5月底,他向签约的银行递交了辞职信,在绵竹当上了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收入并不高,每个月只有680元的补助。“我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刘开业说,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绵竹等地当志愿者,太多的生死离别、断壁残垣让他突然意识到,四川这个“大家”,比他在宜宾农村的“小家”更需要他。
如今,被分到绵竹市发改委工作的刘开业每天都在帐篷里睡觉和工作,但他依然很乐观:“有吃有住就行了,我还能节约一两百元,捐给需要的人。很多志愿者都不是四川人,却在这里重建我们的家乡。这里怎么能没有我们的身影呢?”
应聘企业震损严重 我愿意加入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08届硕士毕业生杨培志,5月12日当天正在来成都的列车上,准备参加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的面试。这家我国重点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地震中损失严重。面试时,杨培志得知,公司下属单位———东方汽轮机厂损失严重。“面试结束返校后,我曾经迷茫过,如果我应聘成功,东方汽轮机厂将是我未来工作的常驻地。”
杨培志想起了电视中的救援场面。“每每被那些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感动着,被温总理那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努力’的话语感动着。”杨培志认为,这一次,四川的命运和中国绑在了一起,不管家在哪里,这时全中国人都是四川人。当公司打来电话,通知他被录用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时,杨培志的回答是:“我愿意!”
就业创业,机遇更多
“到灾区去工作,也不光是付出和失去,你也能收获到丰富的机遇。”刚刚在崇州开了一家店铺的陈辉认为,是地震给了他自己创业的勇气。灾难在带来巨大破坏力的同时,也蕴含了许多新的生机。
辞去经理一职 开店自己创业
在沿海晃了好几个月,武汉大学研究生王凌凌终于在都江堰签下了一个满意的工作。“这里有很多好的机会。现在到灾区工作,今后到哪里工作应该都没问题。”
为给灾后重建提供人才保障,成都市出台一系列措施。引进到成都市重灾区重点企业工作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3年内每月给予500~1000元生活补贴,免收各项人事代理费用,恢复重建期间经批准可不受编制限制。
与王凌凌相比,28岁的陈辉显得更精明。震后一个月,他辞去成都一家广告公司业务经理的工作,在崇州开了一家绿色环保生活用品精品店。“地震后,人们都更注重绿色、环保,生意一定会很火。”果然,一个月不到,他就已收回1/3的成本。“事实上,我独自创业的想法3年前就有了,但总有些畏首畏脚,地震后,我的胆子反而大了。”
免费充个电 再找新工作
今年30岁不到的张家明,地震前在阿坝一个水电站做杂工,离他家漩口镇不远,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他从没想过要换工作。
地震中,水电站被震损,工作丢了。6月,张家明开始到都江堰参加招聘会。“由于没有技术,我这才觉得,有门手艺是多么重要。”
后来,都江堰市就业局为他提供了一个免费培训的机会,因为以前在水电站工作,他决定先参加电工培训。“趁现在年轻,多学点技术、知识,以后可以做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据省就业局介绍,地震后,省内及各援建省市都启动了针对灾区群众的免费就业培训。数以万计的灾区群众得以学到一门技术。
重选专业,改变择业
北京大学05级数学学院学生小殷是北大未名BBS四川版的版务,地震发生后,他就曾号召在北大的四川老乡毕业后回川工作。“虽然不见得所有跟帖者都肯定会回四川工作,但我相信,‘回到四川、重建家园’这个想法,今后都将在每个川籍学子的脑海里生根。”
地震相关专业成热门
余朝熙,理县中学高三一班学生。地震前,她一直犹豫该填什么专业,法律,还是经济?“现在终于定下来了。”她决定报考研究地质学方面的专业。“我的理想就是让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里预报刮风下雨那么简单。”
“地震发生后,地质类、建筑类专业更热门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王洪辉介绍,地震后,地质类、环境类、建筑类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陡增,“以前两三个单位抢着要人,地震后是四五个单位抢着要一个毕业生。”为满足需求,今年成都理工大学在地球物理学专业、地质学专业都分别增加了20~30人的招生计划。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多所高校的土木工程等专业。“灾区重建,土建类、城市规划类人才肯定很紧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今年增加了一定的招生计划。
赴美1年后 回来重建家乡
西南财经大学大二的学生邓景,从小就疯狂迷恋上海,现在她决定毕业后就留在四川工作。“外省人都在不断来四川帮忙,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更应该留下来。”邓景刚刚获得去美国当一年交换生的资格,她说,一年后回来,她将用她所学的财经知识,重建家乡北川。本报记者 汪玲
同步播报
15名川大研究生汶川挂职
(记者 汪玲)昨日,15名川大工商管理学院的在读博/硕士、MBA,登上了前往汶川的汽车,他们将在汶川待上半年,作为党政部门局长(主任)助理挂职锻炼。川大工商管理学院日前与汶川县签订全面援助框架协议,将在未来3年持续不断给予汶川灾区包括灾后重建政策研究、企业重建方案、人才援助等全方位的援助,3年将派出4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轮流到汶川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