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腐败窝,揭示诸多官场“潜规则”,这是阜阳市中院原院长刘家义受贿案开庭审理。
“酒精”考验-佚名/图
编者: 6月2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公开承认 “潜规则”。这表明了上层铲除“潜规则”的决心。
事实上,先忧后乐不仅应成为古人所期许的愿景,作为现代公仆尤其应该如此,这是起码的政治品质。既然权力来源于人民,运用权力的前提就必须尊重公众的权利。因此,惟有权力回归到为公的本质,“潜规则”才会渐渐消亡。
官场“潜规则”备忘录 “潜规则”之一:谎言无害 2006年9月,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和监察部等国务院七部委组成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第六组)到达贵州省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表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常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为贵州省9地市最好”;“在六盘水境内没有任何煤化工企业”;“水源保护区也没有任何工业企业”。
谎言终于在一年多之后被揭开。今年1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首次披露:曾向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弄虚作假”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日前已经受到处理。受到何种处分?据说没有公示,但陆新元表示:“处分不是很重。”
多年来,个别官员整天满嘴谎言,撒谎成性,其撒谎的胆量之大、手段之高、领域之广,令人瞠目结舌。山没有绿化,刷绿漆;农民贫穷,垒“遮羞墙”;GDP增长不快,妙笔生花……诸如此类现象像瘟疫一样侵蚀着官场文化,而且损害着整个社会诚信制度的构建。
“潜规则”之二:废话连篇 1月22日,重庆,一位市交委职能部门领导,拿起材料,对着话筒开始发言。大约10分钟后,有人小声嘟囔了一句:“怎么说了半天,也不见实质性的内容?”发言的部门领导解释说:“国家对地方税收的减免有规定,税率的改变地方政府说了不算……”
“这种场合就不要说这些官话了,没有必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突然打断一政府官员的发言,如是严肃地说。
在不少地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于XX书记、XX市长的高度重视”之类的话,几乎成了部门领导开会发言、作报告的口头禅。除此之外,就是看似正确,却言之无物的废话和难以兑现的大话。
“潜规则”之三:热衷跑官 今年3月,媒体曝光,重庆市江北区原区委常委传志福,为了让自己恢复被撤销的区委副书记职务,竟多次到北京跑官要官。为了积累跑官要官的资本,他索贿受贿近400万元。
不料,他在跑官时,却被骗子骗走240万元。2007年7月,传志福被判无期徒刑。近日,骗子赵克明也因诈骗罪被判14年。
“潜规则”之四:特权思维 去年以来,基层党政机关进行了换届工作,一大批新任官员陆续走马上任。然而,有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看到,这次人事变动,在一些地方带来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大换车之风。
在湖北某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中有13人的职位有变动,有的是就地升职,有的是从别的县市调来,其中有9人换了新车。
在众多的换车中,确有一部分是原来的车辆到了报废时间,必须更新。但是,在不少地方,新官不坐旧“轿”,换位必须换车,已成了官场潜行的规则,领导干部视之当然,换之安然,坐之坦然。即使该地财政困难,教师发不出工资,农民揭不开锅盖,领导的车照换不误。
“潜规则”之五:唯上行政 2008年《瞭望东方周刊》第15期的一篇文章,叫做《仇和新政遭遇“唯上”尴尬》,讲述了仇和同志调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以后,在治理官员工作作风时发了三次“下马威”,结果都引来社会的负面反响。
第一次是在昆明市招商引资大会上,呈贡县投资促进局一位副局长打瞌睡,被仇和叫站起来,事后,仇和并未授意要处理这位副局长,但该人却立刻被县里责令辞职了。第二次,2007年12月30日那天,仇和到富民县调研,因当地政府招待午餐时安排了17道菜,仇和见吃不了,便随口说,如果每一盘菜都放一双公筷,则吃不了的菜便可打包或留给服务员享用。谁知富民县政府竟“闻风而动”,立即发出了该县2008年1号文件,规定了“培养文明就餐新风”,“实行同桌自助餐”等内容,这种落实领导指示“不过夜”的雷厉风行,又引来社会一片大哗,仇和自己也很“生气”。第三次呢,是讲仇和到昆明任职后不久,所辖官渡区就派出8名干部,赴仇和昔日据以“起家”的江苏宿迁市考察,回来后给全区传达“宿迁经验”,随后,这个区的区委书记马上表态支持,要全区组织正科以上大型考察团赴宿迁“学习考察”,仇和知道后,连忙迅速叫停。
追根究底,认为是官场的“唯上”作风所致。
“潜规则”之六:“酒精”考验 河南信阳新县官员郭世忠的去世在新县乃至信阳市人口计生部门影响很大:2月28日,新县县委就发文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同日,新县县政府发出追记郭世忠个人三等功的决定文件;2月29日,信阳市人口计生委向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发出向郭世忠学习的文件。
郭世忠的追悼会规格也相当高:新县县委书记、县长等在县城的全体县处级领导,全体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主要负责人等近400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上,念悼词的县委副书记泣不成声,讲话几度中断。”新县人口计生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回忆。然而,就在一切感动尚在继续时,群众的爆料犹如一声霹雳:郭世忠是在2月26日晚上应酬饮酒过度死亡的!
“潜规则”之七:献媚文化 6月14日,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们在乘坐火车去北戴河的旅途上,遭遇了被“要求集体让座”的尴尬场面,这让毕业生们很不服气。据毕业生讲,列车员解释说集体让座是让给相关领导,这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是列车员的献媚,我们要问,列车员为何主动献媚?也许在他们看来,领导优先理所当然,处处揣摩领导“旨意”,为领导提供方便,是他们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伺候好领导是本分,甚至认为这是光荣。
“潜规则”之八:行贿“无罪” 今年4月,媒体揭露了一条惊人的新闻。2007年1月底,震惊全国的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腐败窝案相继作出一审判决,该院的前后三任院长被判入狱。日前,记者赴阜阳调查,却获悉,尽管腐败窝案判决已经一年有余,但一些行贿者却毫发无损,仍然戴着买来的“乌纱帽”,甚至累计行贿次数达15次者还可以连任县级市法院院长。
对外解释总是一样的理由,无非牵涉人员太多,全部处理则造成地方政治动荡,或者是培养干部不容易。
实际上,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样的理由站不住脚,站不住脚还一定要勉强地说出来,大致是因为需要这样的挡箭牌。
“潜规则”之九:好大喜功 5月,媒体报道,陕西省咸阳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尚未完全摆脱贫困,有的村民连吃水难、行路难问题还没有解决。然而,这里的一些乡村热衷于建广场、立雕塑、修花坛、移大树,花费巨额资金“打造”新农村“示范村”,还有的乡村为了应付领导参观修“遮羞墙”、建仿古门,甚至毁良田、挖果园建新村。
当“面子工程”搞得越多,领导干部提拔得就越快成为“潜规则”时,“遮羞墙”之类的“政绩秀”就不会是最后的绝唱
旁观者清 官场“潜规则”:不能不说的秘密 官场历来都被人们看作是神圣、庄严的代名词,官员们更是被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公仆。但近年来,政府、党内的一些文件、精神、规则大多被当作“本本”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盛行在官场内的“潜规则”。
“潜规则”,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
在种种官场“潜规则”中,买官卖官为其中之一。为了获得一顶“乌纱帽”或是换得一顶含金量高的“乌纱帽”,人们不惜花费重金,削尖了脑袋去挤那座独木桥。有的官员更是“明码标价,公平合理”地卖官,从局长到县长,依级别不同“价钱”也各不相同。而这一“潜规则”并非由此止步,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买官卖官的同时也就开启了行贿受贿的大门,戴上这顶“乌纱帽”便意味着拥有了卖官的权力,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官场成为一潭浑水。加之为了保住官职,在职的官员变本加厉地奉行“潜规则”的脚步,形成了官场“潜规则”的恶性循环。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乾隆感慨地问:“天下何时能太平。”纪晓岚指着和珅说:“等他这样的官害怕老百姓了,天下就太平了。”官场的“潜规则”横行,不过是又一次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灭的道理: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权力之所以绝对化,一在于它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二在于它的运行过程不在阳光之下。这些也正是官场“潜规则”产生的土壤。除非还公民权利于每一个公民,这样的“潜规则”决不会终止。
张凌之
除署名均为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陈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