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地级以上市首位的东莞要给户籍人口中的“穷人”发红包。但这红包红得过了分,成了红炭团。原本估算12.2万人,但至7月16日已上报16万多人,还有15个镇没有上报,估计最后总的财政支出可能超出估算1倍多,总额大约到3亿元。
看东莞民政部门的表态,总让人觉得话里话外透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苦情:全国都知道东莞富,当地也屡屡以经济翘楚自居,本以为在富人扎堆的地方,发放针对“穷人”的红包,数量不过尔耳。岂料,没人嫌钱咬手,有白给的好事,哭穷装穷也要把这1000元弄到手。据媒体报道,一时间“穷”风四起,好端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人人拼了命要向老少边穷看齐。比较吊诡的是,民间的景象和反应恰恰与政府的自我期许相反,“穷人”数目都是被“富民”举措催高的。
我们暂且搁置诚信层面的问题,只想探究一个具体操作环节。东莞并非幅员广大之地,本乡本土的政府何以搞不清治下百姓的经济情况?每年都有统计调查,政府作出的红包规模预估,想必是依据了各方的统计。结果到了实际操作阶段,真假难辨的各种情况纷至沓来。虽然拿出了标准,却没有及时有效的统计资料作为辅助,最后骑虎难下。这红包,无论怎样都要发的。只是甫一试水便如此一波三折,恐怕今后东莞乃至其他地区再想还利于民,都不会那么痛快了。归结起来,对百姓,特别是真正需要这红包的百姓,不是好事。
从这红包的尴尬可以看出,平时统计大都报喜不报忧,到年终时样样指标都能让政绩飘红。反正统计学本身就是数字游戏,变化一个权数,其结论就可以满足各方需要。几月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职工去年年平均工资数引发的争论言犹在耳,东莞低保户的真实情况又成了谜团,这不能不让人对统计真实性产生严重质疑。无论数字被怎样运作,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如果统计不去主动还原这个真相,而是等待真相被迫浮出水面,那么就不仅仅是置政府于尴尬这么简单了。(张丽)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