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王旭明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卸任,官升半级,调任语文出版社社长。这位曾经当过教师和记者的发言人,在岗五年饱受争议,屡屡成为媒体时评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也算是为中国的政府机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上了浓墨重彩的注解,使人们对这个行当兴趣盎然。
如今王旭明离任,引来惋惜声一片。的确,发言人是公众聚焦之所在,而一个注定难以兴风作浪的出版社社长的位置多半会默默无闻;从闪光灯和电视镜头前消失,转入相对寂寞的图书出版管理工作,这种落差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坦率地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直言快语的曾经的新闻同行王旭明,不回避质疑,不惧尖锐提问,直抒胸臆,比起那些常见的言不及义和官话、套话、车轱辘话绕来绕去的官僚习气严重的人,显得可爱非常。
不过,话说回来,我仍然认为王旭明算不上新闻发言人的榜样,其中道理且容我详细道来。
我觉得,作为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首先是一种职务行为,虽然不能说不能张扬个性,但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履行职务,而不能使个性释放影响到工作职责。换言之,发言人的个性表现,应从属于其岗位,必须有利于其岗位形象,而不能舍本逐末,光顾了张扬个性,却对其岗位和职责有害。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王旭明的风格则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混淆了个人与职务的界限。
作为个人,当然是个性鲜明生动、有个人观点思想更好。在这方面,当过记者的王旭明的不少见解、想法都不错,也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但是,纵观王旭明的诸多“说法”,像“熊猫论”、“上学买衣论”、“名校生养猪论”、“媒体无知论”等,除了引发舆论哗然之外,对本部门的影响却有负面作用,而作为新闻发言人,本来职责是维护自己所代表的机构的公众形象,如今收获这种效果,岂不等于南辕北辙了吗?
所以说,个人对诸多问题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但作为新闻发言人则必须以履行职务为本。发言人岗位不是自由论坛,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发言人可以直面争议,反驳非议,说明真相,维护所在政府机构的声誉,但切不可主动挑起争议话题。也就是说,发言人的责任是灭火,而不是放火。
王旭明的一些说法,个人写成文章发表倒是不错,可他身为发言人,人们往往把他的文章和说法与他的职务等同起来,这是没办法的事,因此作为他自己,理应对此时时提高警惕,以防误入尴尬处境。王旭明的做法,更像一个好发议论、勇于论争的时评作者,而不像是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去年为了反驳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的文章,王旭明竟然操笔上阵,撰文与之论战,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做法。
我的感觉,新闻发言人更像一个外交官,只不过是与国内外记者打交道,通过新闻媒体面对公众。因此,就像我国前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先生所说,“含糊”谋略、说废话的能力、“回避”之术、敏感问题不表态、善于用幽默语言应对尖锐问题等等,都是必要的素养,而性情率真的王旭明,显然有不小的差距,尽管他可以与记者打成一片成为好朋友,但记者的天职则是从他这儿“挖”新闻甚至见风就是雨地“制造”新闻,双方有合作更有矛盾,所以王旭明往往成为媒体“娱乐化”、“妖魔化”的对象,并且拖累其所代表的教育部和整个教育系统,这也算是王旭明始料未及或难以控制的悲哀吧。
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调岗离去了,给人们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值得回味的记忆。对他个人而言,个性张扬不是坏事,但对发言人而言,足以成为前车之鉴,教育部的后来者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同行应该引以为戒,而不宜把他作为新闻发言人的榜样来学习和崇拜。(作者:郑根岭)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