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5日召开会议,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国务院近期也在中南海连续召开3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地方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随后举行的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一保一控”。
从去年年底确定的“双防”调控目标到现在的“一保一控”,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宏调政策的灵活性和预见性也有所加强。不过,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物价上涨是两个同向的目标,即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的宏调措施通常也会有利于防止物价上涨。而保增长和控物价却是反向的目标,两者是“跷跷板”的关系,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措施可能会不利于稳定物价。因此,实现“一保一控”要比“双防”难得多。尽管如此,我们仍相信,通过出台一系列宏调“组合拳”,政府有可能促进“一保一控”目标的实现。其中,汇率政策就是宏调“组合拳”之一。
汇改至今,已3年有余。截至今年7月,人民币已累计升值逾20%,并且升值速度日益加快。这种升值态势,被一些别有用心或无知的人当作是向均衡汇率的回归,或是对付输入性通胀、减少贸易摩擦的有效武器。事实上,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把人民币的加速升值当作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其作用不仅有限,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损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取向。
在前一篇时评(见本报7月25日头版)中,我们已经指出,一国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均衡。我们认为,人民币的加速升值,对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构成损害。
首先,看对增长的影响。加速升值连同其他因素(诸如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环保要求提高、出口市场萎缩等)一起,导致不少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由于出口较为重要,其GDP增速放缓进而拖累全国经济增长。
其次,看对物价的影响。加速升值无疑会强化人们的升值预期,升值预期的持续存在会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是热钱流入,二是企业倾向于多结汇、早结汇。在央行的对冲手段有限和对冲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无论是热钱流入还是结汇量的增加都迫使央行多发行货币。这将导致物价上涨的压力难以减轻。
再次,看对就业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升值步伐的加大,许多出口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中小企业陷入深层困境,在内外夹击之下,相当多的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而这类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生存困境加重了就业压力。而我国新增劳动力正好出生于人口出生高峰期,劳动力供应不断增长,这就导致目前劳动力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最后,看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认为“加速升值能够减少贸易顺差”的人停留在对理论的教条式理解上,这样的观点似是而非,不符合现实。在我国,与升值伴随的不是贸易顺差的逐月下降,而是呈递增趋势。更糟糕的是,加速升值会引致热钱的大规模流入,其结果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局面根本得不到好转。
既然快升值不仅无益,而且还损害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宁愿缓升值。依据同样的逻辑,可以分析得出,缓升值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当然,缓升值仅是权宜之计,等到情况好转时,特别是企业渡过难关后,再考虑通过出其不意的一次性升值方法,扭转升值预期为贬值预期。扭转当前资金单向流动,改变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也可以让汇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得以恢复。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报记者及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