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7-31 00:45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放鞭炮。”“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孩子,一边柔柔地念着童谣。这一幕,是许多人珍藏在心底的记忆。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有任何动画、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的童谣是一个时代童年的写照。然而,在儿童玩具越来越多的今天,童谣却渐渐远离了孩子们的视线,他们会唱的童谣几乎寥寥无几。
现状: 健康童谣渐衰落 灰色童谣受追捧 今年7月,某报发起快乐童谣征集活动。两周以来,编辑部通过邮件、短信等收到的童谣仅寥寥十余篇。这些童谣中,由热心读者创作,尚未经过民间传诵的新童谣极少,多是一些早年已开始流行的老童谣。
调查中,80%的孩子说不出自己知道些什么新童谣。某校一位一年级的学生说,关于童谣他举不出什么例子,儿歌倒是能说出一些。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一首名叫“黑猫警长”的儿歌。四年级的林可说,她能想起的童谣都是做游戏时念的那些。例如“你拍一我拍一,小明睡觉叫阿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这样的游戏我们现在都很少做,大家会觉得很幼稚。”王欢同学抛出了爆冷的观点。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同学们有清新印象的童谣屈指可数,但大家都表示喜欢有韵仄的童谣,对贴近他们生活的童谣作品,他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也有很多同学把一些比较流行的儿歌改编成童谣。
在赏心悦目的健康童谣日渐衰落的同时,一些灰色童谣却在大行其道。在征集到的童谣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语句。“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色狼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一对对。”还有如“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灰色童谣并不怎么排斥。一位四年级学生李新新说:“虽然不是什么好的童谣,但说的一点儿都没错,事实上也是这么回事。”
与学生相比,家长在看待灰色童谣时态度完全不同。家长林先生认为,这些颇像打油诗的灰色童谣,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有些反映的还是社会的黑暗面,对孩子的启智教育非常不利,很可能对他们的世界观造成不良引导。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灰色童谣是孩子们对成人文化的一种“嫁接”,融入了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他们以戏谑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反映学校乃至社会上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尽管灰色童谣的内容不健康,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因此更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可和流传。
原因: 可玩的东西太多 经典的童谣太少 两个孩子促膝拍手,念着童谣哼哼唱唱的场面,会令许多人怀念起自己的孩提时代。但现在孩子能玩的东西已远不止“跳皮筋”“丢手绢”了。随着电视、网络、动漫的日益发达,还有多少孩子会把童谣当做玩伴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谣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家长云女士认为,过去物质资料短缺,社会生活贫乏,小孩能玩的也就是捏捏泥人,大家一起唱唱童谣,做做游戏。但如今时代不同了,娱乐元素日趋多元,孩子们能玩的东西太多了。在拥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上网、游乐园、野营拓展训练、郊游等可能更加吸引孩子的兴趣。正因如此,童谣也渐渐淡出了孩子们的生活圈子。
某校的石老师认为,现在流行的童谣很少,主要是因为经典不多、歌词太复杂。她觉得,能够流行的童谣,应当具有歌词大众化、简单、贴近生活,曲子有高低起伏、有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
石老师说,北京奥运会快到了,现在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是“歌唱北京2008”,因为易记易唱且押韵。而符合这一特征的大部分童谣,还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时学的,如“数鸭子”“打电话”等。童谣传唱少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经典太少”。
行动: 社会各界拯救民间童谣 童谣的日渐衰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孩子不能没有童谣,童谣亟需拯救。为此,近些年关于新童谣的征集、评选活动在全国许多地方展开,各大学校也成为新童谣评比活动的阵地。教育部办公厅为此要求各地市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创造德育工作的新经验。学习“八荣八耻”时,很多学校把“八荣八耻”编成说唱式的歌谣,既容易上口,又贴近生活,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唱,取得很好的效果。
童谣的广泛传唱,不仅能活跃孩子的思维,丰富其知识,训练其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时下,孩子们在网络上或社会上学到并传唱一些不健康的灰色童谣,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有必要把他们从不健康的网络或者书籍中引领回来。把一些健康的童谣制作成MTV、精美图册等,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途径,以顺口溜、说、唱、编、演、画等形式向学生们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同时紧紧抓住儿童的特点,收集更多更生动反映他们的生活,表现纯真、质朴、美好心灵的新童谣。
任 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