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亲建永久性住房,他们有技术有实力更有人情味———
廖伯逊 本报记者刘蓉7月31日正午,骄阳似火。在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4组,村民丁裕宽一楼一底的新房已见雏形,十几个村民正在抹灰砌砖,汗水顺着额头滚下……
战旗镇镇长胡勇告诉记者,目前,有12支回乡建筑队活跃在全镇11个集中安置点。
这些有技术有实力的回乡建筑队的加入,大大推进了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进度,“目前已有120多户开始建设,500户正平整地基,估计到12月底,战旗镇居民都可住进新房。”
“只要大家能早住新房,我们吃亏受累不算啥”
该镇马家庙集中建设点有20户群众修房,承包修房的是本村的刘华贵。此前,刘华贵带了10多个村民在江苏省张家港一带搞建筑。特大地震发生后,刘华贵带领队伍赶回老家抗震救灾。政府规划了农民永久性住房集中修建点后,刘华贵决心用自己的技术,为家乡建设出力。
“刘华贵修房,我们信得过!”村民袁胜强说,刘华贵有建房用的搅拌机、灰槽等机械设备,还有建筑资质证书。价格也合理:除去材料费,每平方米只收75元人工费。戴着红色安全帽、皮肤黝黑的刘华贵对记者说:“只要大家能早点住进新房,我们吃亏受累不算啥!”
在白沙村,回乡建筑老板张金龙、杨勇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与白沙坎集中安置点47户群众签订了修房合同,张金龙签了15户,杨勇签了12户。
“住得舒服一点,生产自救更有信心”
白云村有池塘梁、新村部两个集中安置点。安置户敬云在江油一石油单位打工,月收入2000元。地震后,他第一时间赶回白云村,一方面搭建临时过渡安置房,一方面取出存款购买沙石、水泥和钢筋,准备修永久性住房。他还在修建点组织群众挖地基,帮群众跑运输拉材料。
同村的吴昌斌,原来在江油城区搞房屋装修,有一支队伍。地震后他主动带队伍回乡为乡亲建房,只收成本费。记者采访时,8组村民何斌正与他探讨装修细节———需要什么地砖,选哪种涂料。他们说:“灾后生活也要讲质量!住得舒服一点,生产自救更有信心!”
让乡亲在建房工地打工赚钱
7月20日,丁裕宽与建筑老板张金龙签订了修房合同。丁家原有8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地震中倒塌7间,仅剩的1间也变成了危房。灾后重建,丁裕宽选择了砖混结构设计户型,需投入10万元。除积蓄和国家补助外,他还到信用社贷款3万元,向亲戚朋友借了2.4万元。
“乡亲们建新房很不容易,关键时刻应该帮他们一把。”在张金龙安排下,丁裕宽在建房工地打工,他的妻子为建筑队煮饭,每天可挣55元工钱。既建新房又能挣钱,丁裕宽很高兴,他扳着指头算账给记者听:“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回家喂猪,争取今年出栏肥猪10头。只要自己勤奋,估计一年半左右就能把借款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