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讯 (记者 王月)昨天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本市首次系统地对明清海防文物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已在塘沽区、汉沽区调查登记炮台、船坞、营盘、军械弹药库等海防遗存近20处,其中包括大沽口南、北岸炮台、北塘炮台、汉沽营城炮台,大沽船坞、大沽海神庙、大沽草头沽营盘与南滩新营盘等重要遗存。
|
大沽口炮台“勘定”
地下2.2米处沉睡
大沽海口自古为津门屏障,明代始建炮台。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不断增修扩建,南北两岸共有炮台6座,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这里进行了中外闻名的大沽口保卫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炮台随即被拆毁。
2004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对大沽口炮台遗址的考古勘测。本次考古勘察的重大突破是确认了大沽口炮台的原初地面,约在距现地表以下2.2米深处。
海神庙遗址重见天日
滨海新区考古新发现
海神庙遗址位于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康熙视察大沽,敕造此庙,并御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有清一代,康熙、乾隆皇帝曾巡幸于此,并题写御制海神庙碑记。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五位皇帝对海神庙题赐匾额与楹联。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嘎而尼出使北京,抵达塘沽后,海神庙被作为公馆接待。1922年,海神庙观音阁失火,大庙化为灰烬,成为遗址。
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掘时发现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出土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柱顶石、黄琉璃、绿琉璃筒瓦、板瓦等重要文物。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初步考古成果,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见证中国北方军事工业史
位于大沽口炮台东侧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也是我市海防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李鸿章主持修建于1880年,是继福建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之后,中国北方第一家近代化的造船厂。
2005年至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大沽船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4处船坞遗迹与1处船台遗迹,结合文献资料记载,在丙坞与土坞之间还应该存在2处船坞遗迹,使湮没已久的船坞得以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