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备受关注的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开启,揭开千年秘密的一角。这几天,全国罕见的高1.33米、长宽各0.5米的铁质舍利函在众多武警护卫下深藏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那么铁函中是否真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佛顶真骨、七宝阿育王塔等珍宝呢?昨日晨报记者全程见证了舍利函开启全过程,其间三次紧急叫停,最终被蓝色丝绸裹着的宝物露出金光一角,专家表示这应该是一个鎏金塔,但是否是七宝阿育王塔还待考证。
|
9:39 第一次叫停
撬开铁函,里面还盖着一层3厘米厚的铁板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神秘铁函”昨日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启,由于封闭的铁函外面浇了一层铁水,一度让考古人员无从下手打开它。
经过多日论证后,考古队员决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将铁函的“盖子”撬开。考古人员先仔细清理顶板周围的缝隙,将其中的铁屑和灰尘慢慢清理干净,铁函顶板四方形的浅槽清晰地露了出来,9点39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撬开了顶板。大家激动地期待铁函宝物重见天日,但顶板揭开后的场景却让考古人员大感意外,里面竟然还有一层锈迹斑斑的铁板。
根据现场考古领队、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目测,这层铁板大概有3厘米厚,这让专家不敢轻易下手。这层铁板已被腐蚀,边缘部分露出很多小洞,工作人员担心一旦动静过大,铁板就会破碎,伤及下面的宝物。
为谨慎起见,现场专家对开启过程及时叫停。工作人员对第二层盖板照相、绘图、取样。考古人员拿着薄竹片,把盖板上的土样和金属残片取下,以留备以后化验研究。把淤泥清理完以后,专家对这层铁板进行检测,再商量打开方案。结果,这独特的两层盖板就让专家忙了一个上午。
11:48 第二次叫停
铁函内“一片汪洋”,充入氮气模拟原始环境
铁函里面到底是什么状况?如何打开第二层盖板?南京市博物馆组织相关专家集体会诊。11点48分,工作人员撬开第二层盖板,铁函里面积满了水,“宝贝”被淹没在水底。长期积水有没有对文物造成破坏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考古人员随后用一个过滤斗慢慢抽水,水面下降10厘米左右后,铁函内的文物露出一角,这是一团丝织物包裹的东西,隐约可以看到塔尖的样子。根据考古人员目测,这应该是一个丝绸类的包裹。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表示,由于外面有丝质的东西包裹着的,里面什么情况,还不是很明朗,可能是一个塔一样的东西。里面到底是什么,是否完好?又成了一个谜。
关键时刻考古工作再一次被叫停。考古人员介绍,他们要了解这件文物原始的位置和状况,所以采用逐步降低水位的办法,等到宝物初露芳容就要收手,万一环境改变过于迅速,可能会对“塔”和外面包裹的丝绸造成损坏。“文物习惯了浸泡在水里,出来的一瞬间是最脆弱的,犹如初生婴儿一般。我们不希望保存了一千年的珍贵文物,因为我们的疏忽和草率被破坏了,那是最大的失败。”考古队员介绍,下一步怎么做还要小心制定方案,工作人员暂时把它重新密封起来。
随后,他们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在逐步抽水的同时,向铁函内充进氮气,这样可以把氧气排出去,模拟它原来的环境,对文物起到比较好的保护。
16:53 第三次叫停
蓝色丝绸包裹,鎏金塔露出金光一角
随着清理工作的继续进行,铁函内宝贝的模样完全展现在镜头前,蓝色的丝绸包裹着一个金塔。考古队员轻轻提起丝绸包裹的一角,金塔露出了真面目,放射着神秘的蓝光,耀眼夺目。现场的专家激动地叫了起来“簇新的!”
仔细看下去,这个金塔的表面刻有细密的花纹,上面镶嵌有宝石,散发着熠熠光辉。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介绍,现在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鎏金塔,丝绸包裹的是宝塔的塔心,下面应该还有塔座。不过丝绸被淤泥和铜钱压住了,要让金塔完全露出真面目,须把丝绸上面的东西清理掉,先要把丝绸的平面形状结构了解清楚,保持完整性,用最安全的办法先把丝绸保护好,才能打开。
凤凰卫视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分析,在目前的环境下,不可能打开这个包裹的丝质物,必须把它移到更安全的环境,再对丝绸进行提取,在此之前还会用仪器对它进行扫描。
16点53分,华国荣表示,考古工作告一段落。由于考古工作有其特殊性和严肃性,不可能像挖宝一样直接把宝物取出。如何提取宝物,需经过研究商量后,今天继续进行。
□出土文物
一堆铜钱里埋着三颗“隋侯珠”
晨报7月28日报道,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的石碑记载文字中,舍利函内藏:“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宗教价值。那么,迄今为止本次地宫考古已出土了多少文物呢?在昨日的舍利函开启过程中,金塔首先露出一角,而在先前已出土了除唐宋钱币外的诸多文物。
鎏金塔可能是七宝阿育王塔
昨天下午,考古人员揭开舍利函内裹着宝物的丝绸一角,一个鎏金塔露出一角。看上去簇新的金塔表面刻有灿烂的花纹,发着幽幽的金光。
金塔的露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根据出土石碑碑文记载,铁函内藏着一个七宝阿育王塔,这到底是不是七宝阿育王塔呢?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过法门寺地宫考古的韩伟研究员表示,传说佛生活在七宝之地,七宝分别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而佛圆寂后,舍利埋藏的地方与佛生前环境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会建造七宝塔。而阿育王塔的本身四周有蕉麻叶,底下有底座,本次舍利函中出土的塔目前只看到金子“一宝”,其他六宝可能在周边。而塔的形制可能也有演变,变成楼阁式的塔,这是后来在中国演变的结果。
三颗“隋侯珠”排列有讲究
7月17日舍利函出土时,还出土了一块碑和两颗水晶珠和一颗玛瑙珠及大量铜钱。昨日,这些文物首次向世人展示,这几件宝物被安放在两个盒子里。打开第一个盒子,可以看到里面有三个球状的东西,第一个表面上看像个大玻璃球,质地晶莹剔透。第二个质地和第一个相似,形状比它要小一些。第三个类似玛瑙,更小一些。据说这三颗珠子都是在一大堆铜钱里面发现的。
对于这三颗珠子,在刚出土时曾有考古专家称之为隋珠,也有专家认为是夜明珠。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宝物呢?南京大学历史学泰斗蒋赞初先生表示,这种珠子又叫隋侯珠(夜明珠的一种,与和氏璧齐名),很可能是水晶质地。“我当时在现场看到过珠子,这些珠子中最大的一颗在钱币上面,最小的一颗在最下面。可见排列是非常讲究的。”蒋赞初表示。
凤凰卫视名嘴喜见鎏金凤凰
在昨日的考古现场,考古队员还向记者展示了在铜钱中发现的一件凤凰小物件。
南京大学历史学泰斗蒋赞初先生表示,这件“凤凰”他也看到过,是铜鎏金的凤凰摆件。南京与凤凰有着一定的渊源,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诗句,这件凤凰的出土非常有意义。
而这一宝贝的出土也引起了现场主持的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的惊喜。“我们看到了一个凤凰,而凤凰卫视有幸参与地宫舍利函开启直播,是一种因缘。”王鲁湘表示。
□专家解读
南京史学泰斗 蒋赞初
地宫附近应该还有三个地宫
昨天,晨报记者通过多方努力,第一时间采访到本次考古工作中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南京史学泰斗蒋赞初。
作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古都学会首席顾问、82岁高龄的蒋赞初曾以《南京史话》一书首次对南京建城史进行了梳理,并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被称为南京的史学泰斗。
昨日上午,蒋赞初老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大报恩寺遗址地宫的考古发掘他全程关注。他介绍,南京最早的佛寺在东汉末年由一个僧人建造,这个人是中国建佛塔的第一人。由此可以说明,南京是中国最早有佛教的圣地之一,本次出土的众多文物会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佛教地位。
而对于本次发掘的地宫,蒋老先生认为,在本次发掘的大报恩寺遗址地宫附近(大报恩寺前身是金陵长干寺)应该还有3个地宫。
凤凰名嘴 王鲁湘
不建议对宝物进行DNA“认证”
昨日,本次地宫舍利函的开启过程中,凤凰卫视的名嘴王鲁湘担任了演播室主任,王鲁湘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在昨天的直播过程中,王鲁湘表示,出土的鎏金塔实在“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是一个旷世惊天大发现。”这一率性的言语也引起了观众的笑声。其实,在昨天的直播过程中,王鲁湘不失幽默。当看到铁函这个“大家伙”时,王鲁湘笑言像个“小冰箱”。而在他介绍第一层铁盖要打开前,考古队员却停止了工作。他幽默地化解道:“准备不充分,他们考古队员是不会下手的。”
在采访中,王鲁湘先生表示了对南京佛寺文化的钦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信手拈来。对于凤凰卫视主持人连线询问,如果发现佛发、佛指,为了满足世人的好奇心,会不会把发现的这些宝物进行DNA的验证时,王鲁湘认为,佛教界肯定不会同意这个建议,对“佛顶真骨”不能去做这样“认证”的工作。
法门寺地宫发掘领队 韩伟
铁函下两个盒子可能藏着更多宝物
陕西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曾主持法门寺地宫的发掘,当年发掘出来的物品在填清单的时候,佛舍利填写什么材质成了难题。于是韩伟拿舌头来舔一下,验证了佛舍利的材质,成为考古界一段趣话。昨日,面对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文物,韩伟作出“不亚于法门寺地宫”的猜测。
“出土的鎏金塔肯定是七宝塔!”韩伟表示,根据石碑文字记载,在七宝塔内应该藏着佛顶真骨,绝无仅有。韩伟表示,在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是四颗佛指舍利。而七宝塔藏的佛顶真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骨,由于智慧全在头上,因此显得比指部更加重要,并且里面可能有佛螺髻发、佛爪之类的佛祖身上的舍利,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此外石碑记载还有“诸圣舍利”,那就表示还有唐宋其他高僧的舍利,更为难得。
韩伟猜测,除了佛舍利外,应该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供养物。“这么大的一个铁函,历代的东西都在里面放着,梁武帝被皇太子、百官迎回宫时,给他供奉了好多金银珠宝,这些不会丢失,应该都在铁函里。”韩伟还猜测,应该还有经卷这一类的纸制品,梁武帝自己就写了一个般若经,他建了两座塔,估计这里面都可能放了经文。
韩伟还注意到鎏金塔下还垫着两层厚厚的“盒子”。据他估计,很可能藏着其他朝代的宝藏。“石碑记载了那么多东西,小塔本身可能放不下那么多,应该在塔的下面的函里面,而且这些函很可能比外面的函要早。塔是北宋真宗年间的,但它下面的函很可能比北宋要早,是隋唐之物,我估计有可能要早到东晋。”韩伟猜测里面也许还有梁武帝在建这个阿育王塔时放的东西,而后代也曾打开过地宫。“古人礼佛一般都很虔诚,不会盗取以前地宫的宝藏,反而会放新东西进去,因此宝塔下函内的东西会涵盖好几个朝代。”韩伟表示。
□现场花絮
朝天宫成了考古“电影院”
昨日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内格外安静,馆内西北角的院子拉起了警戒线。来自国内的各路记者在门口蹲点,希望能获得最新信息,偶尔有考古队员出来休息,便有一群记者围上去问个究竟,但由于有保密的规定,考古队员一个字都不肯多说。于是一旁大殿里的电视转播成了最大的消息来源,南京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直播成了一些记者的素材获取点,而朝天宫大殿也成了一个观看考古的“电影院”。
考古工作间“全恒温”成秘境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铁函的开启工作,在南京市博物馆一个狭小的工作间里进行。据介绍,为最大限度地模拟铁函在地宫内的环境,防止文物在发掘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坏,工作间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2℃,湿度在80%,呆在工作间里一点都不舒服。除了温度湿度有讲究,连灯光都非常讲究,专家选择了防紫外线灯,为的是防止文物重见天日时受到光线伤害。
多种设备和器械“救”文物
在整个考古工作中为了尽可能保护文物,南京市博物馆采用了许多方法。在抽取铁函内的积水时,考古队员用一个类似于大氧气瓶的罐子,通过一根管子向铁函内通氮气。这是因为铁函内的文物长期保存在12℃左右的低温下,一旦把水抽掉,文物可能会被损害,因此他们给铁函内充入恒温氮气,保持固定温度。
而工作间一旁的架子上面摆满了瓶瓶罐罐,有干燥剂、除氧剂等各种器皿和药剂。考古领队祁海宁介绍,这些都是为了迎接文物出土准备的。
考古“梦之队”星光灿烂
在本次考古发掘前后,包括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萍芳、参加过陕西法门寺地宫考古的陕西考古所所长韩伟、参加过雷峰塔考古的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黎毓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保专家王亚蓉、南京博物院修复专家奚三彩等专家组成了一个权威专家团,而近日南大史学泰斗蒋赞初也被邀请加入这个考古“梦之队”。在昨日舍利函开启现场,主持现场考古发掘的主要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和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领队祁海宁,众多专家分成两拨,一部分参与电视直播,一部分现场指挥,配合非常默契。
□新闻回顾
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发掘过程
●2007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配合大报恩寺遗址拆迁工作,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进驻中华门外进行第一阶段考古发掘,目的是找到大报恩寺遗址。
●2007年底,考古队在现在这个位置发现并确定了大报恩寺遗址地宫的位置。
●2008年4月,开始挖掘地宫,对地宫的挖掘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的方法,从挖掘的进展看,推测地宫还没有被盗过,地宫本身的构造比较规范,里面用石板围成。
●2008年7月17日地宫开启,在考古人员吊运起地宫大门前的第二块青石板后,地宫大门终于开启。当日,在青石板下的方形石框里发现了一层铜钱。后来经考古专家们清理,得知是唐代的“开元通宝”。
●2008年7月28日,专家对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石碑进行解读,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的高僧可政所修的“金陵长干寺”,石碑记载舍利函中珍藏“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等宝物。
●2008年8月6日,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证实石碑文字,开启舍利函,并在舍利函中发现闪着金光的宝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