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三迁 越住越舒坦
一个鱼庄小老板的三次搬家,见证灾后居住条件的改善
昨天,彭州小鱼洞江桥村3组,一排排崭新的板房矗立在大楠社区安置点。板房外,村民三三两两闲聊。39岁的张奇穿着村上统一发的联保制服,脚踏自行车在板房区来回转悠,肩上鲜红的袖标上印着“治安巡逻”四个字。
张奇地震前是名每月净收入四五万元的鱼庄小老板,地震后第二天,他就主动申请参加联保队,并当上了副队长。在震后近100个日日夜夜里,张奇搬过三次家:住过临时棚,经历过帐篷生活,后搬进过渡安置板房,每搬家一次生活质量就提高一次。
“胖哥,我家的灯不亮了,咋办嘛?”一村民站在自家的板房外,见张奇路过门口,就像看到救星一样。“我马上拿工具给你修修。”初见张奇,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身材略胖的他笑起来特别可爱。停好自行车,张奇回到自己家的板房,提起工具箱径直走向村民的家。
帮村民修灯接水、每晚挨家挨户叮嘱安全、凌晨巡逻。如今,村上的一切杂务,就是张奇的全部工作。“走,我带你去看看我家的房子。”50幢05号,推门进去,屋内十分简陋,除必备的床和桌子,一边的墙角还堆满了杂物。“我儿子住这间,那边还有一间我父母住。”张奇一家5口,按规定,分得了两间板房,现在儿子在同学家住,他和妻子得以住进了本属于儿子的板房。
现在,江桥村1000余人都住进了板房,过上了正常的板房生活。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一群群孩子追赶着嬉戏打闹,志愿者们时不时为村民们表演歌舞,还成立了秧歌队。而板房外不时传来的村民聊天的笑声,足以说明人们对现在生活的感受。
一迁:伞下睁眼等天亮
“生意刚刚理顺,鱼庄就没了。”出人意料,张奇并没有显得沮丧,反而十分坦然。他说,去年,自己东拼西凑,投资10多万元,在村上开了一家鱼庄。由于是旅游景点,客源不断,鱼庄生意一直不错,每月能挣4到5万元。一到旺季,鱼庄从早忙到晚,几乎不歇气。今年4月,鱼庄走入了一个平稳盈利的阶段。可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时,地震突入而至,让刚步入正轨的鱼庄顷刻间化为废墟。“看这个吧,牌子还在。”张奇指着路边的鱼庄广告牌说,“有时候想起鱼庄,我就到牌子底下坐坐。”一瞬间,记者感受到了他深深地遗憾。
5月13日,鱼庄剩下的遮阳伞派上了用场,张奇将两把撑开后面积近10平方米的大伞组合到一起,搭建了一个临时安身的地方。“废墟中找到了床垫,终于可以睡觉了。”张奇回忆道,除父母被送到成都救治外,他和妻儿都睡在伞下,但常常睁眼就是一通宵。“她常常抱怨,我就说我们已经很好了。”面对妻子的牢骚,张奇总是一笑而过。身为党员的张奇觉得应该为村民们做点什么,于是,就在当天,他主动申请当上了村联保队副队长,负责管理村民的日常生活。一份简单的工作,足以让张奇满足,“干好工作吧,生意没了以后还可以再做,现在我就想为村民干点事。”
二迁:帐篷生活好热闹
十多天后,村民们陆续住进了帐篷。这时,先前在村上做生意的一餐饮店老板,给张奇留下了一顶帐篷,为此,张奇特别高兴,因为他把自己领取帐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下雨潮湿,出太阳又热。”这句话,甚至一度成为村民们对帐篷生活印象的代名词。
既然当上了队长,眼看着村民们终日无所事事,张奇竟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我想让大家看上电视。”于是,张奇去亲戚家借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卫星小锅盖、放大器。第一时间搬回村上,在露天坝子里摆弄了一整天,到傍晚时分,电视终于出现图像了。“当时太热闹了,每晚到这里给手机充电的人都有几十个。”张奇自豪地说,看到村民们挤在一起,席地而坐看电视,他十分欣慰。这件事算是他最得意也最难忘的。
三迁:住进板房像做梦
村民们在安全度过了两个月的帐篷生活后,都住进了板房。“感觉像做梦一样!”村民的想法跟张奇如出一辙,身在帐篷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要在帐篷里住到重建家园,没想过还能住进简易板房。随便走进一家人的板房,都有电视、配套家具,跟家的差别已经不大了。“晚上能睡安稳觉了,想吃什么饭菜也能做了。”张奇一脸微笑地说,村民们早已展开生产,家里能出门打工的也基本都走了,“不管咋样,我们还是要自己动手修房子,有个家心里才踏实,早晚还是要有个自己的家。”张奇说道。“我想尽快把欠账还了,完了再开个鱼庄。”对村上以后的经济发展,张奇充满信心。“将来只会越来越好的,地震我们村损失最惨重,现在还不是过得很好了,大家都跟我一样,期待着搬进新房子的那一天。”
记者 蹇易 实习生 吕静 摄影报道
□抗震救灾·数字
截至7月20日18时,彭州共建成活动板房67541套,建成自建过渡安置房47781套,投亲靠友6636户,提前完成了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