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执行工作情况 共收案1115857件,同比上升7.90
%执结812652件,同比上升12.53%,未执结616717件
截至6月底,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已录入各类执行案件310余万件
本报北京8月20日讯记者袁定波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切实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执行难”得到进一步缓解。
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今年1月至6月,全国法院共执结执行案件812652件,同比上升12.53%。
全国法院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京市法院开展了“集中执行涉及民生案件专项活动”,集中时间、人力和物力重点执结一批涉及民生的案件。据统计,活动期间,北京市法院共执结涉及民生案件3852件,执结标的额20636万元。
为解决执行难题,各地法院相继建立执行联动机制。安徽法院在全国较早建立了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基层协助执行工作网络、党委政法委挂牌督办、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干预执行、执行救助等执行联动制度。
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强化了执行措施,促使被执行人依法履行义务,加大了强制措施力度,对“老赖”高扬法律利剑,开创了执行工作新局面。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今天在此间说,修订后的民诉法将罚款的数额提到原规定的10倍,为法院惩戒“老赖”、缓解“执行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对协助执行单位更高额罚款、主要负责人可拘留的规定,使协助单位责任更加重大。据介绍,新的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院受到协助单位抵触现象明显减少。
“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执行措施,这条修改给执行工作带来了便捷。”该负责人说,各级法院及时对被执行人财产申报责任书依照民诉法的规定进行了修改,财产申报责任书上有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对被执行人的申报行为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
实践表明,有了罚款和拘留措施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运行效果明显好转。据了解,江苏已有部分法院对当事人拒绝申报财产予以罚款。有的法院财产申报责任书的回收率为100%,执行人员通过该手段掌握被执行人财产情况的能力大大增强。
“新的民事诉讼法也为国家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说,该法规定执行法院可以通知有关单位限制被执行人出境,可以在征信系统记录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并可以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人的信息,这些举措促进了执行威慑机制的建立。
据悉,作为国家威慑机制建设的基础工程———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自2007年1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已经录入各类执行案件310余万件。
新的民事诉讼法给执行带来五大变化 罚款的数额提到原规定的10倍,惩戒“老赖”有了强有力武器
加重协助单位义务责任,协助单位抵触法院执行现象明显减少
增加立即执行制度,严防被执行人隐匿财产
增加被执行人强制报告财产制度,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能力增强
曝光执行、公布黑名单等强制执行措施有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