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8月23日北京奥运会奖牌榜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记者王秀琼、白旭、戴盈、姬少亭) 北京人白洋的这个夏天过得很“爽”。在他生活的城市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掀起了创纪录的夺金浪潮,他也有幸亲眼观看阿根廷和巴西——他最爱的两支男足队伍——在奥运舞台上的巅峰对决。
然而,当注意力投向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时,这位29岁的企业白领却没多少体育热情了。“平时自己没什么时间运动,到了周末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
”白洋说,“中国的全民体育普及不是很好,街上健身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却没有时间和精力。”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数量创纪录。当中国的运动员成功展现其强大的竞技水平时,中国是否已经成了“体育强国”这个命题面临诸多疑问。
白洋的烦恼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许多想从事某些运动或居住在不发达地区的中国老百姓而言,体育场地的严重缺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成了最大的障碍。
“这么大的北京城只有6个标准垒球场。”奥运会垒球竞赛团队四级项目专家孙伯杰说,几十年来,垒球运动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普及。
中国女子垒球队主教练王丽红说,这些垒球场的使用费还“高得惊人”,人们就是有热情也被吓跑了。“就是中国队这次得了冠军,垒球在中国也热不了一个月。”
而在远离奥运之城的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公众能享用的体育资源更少之又少。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在2004年、也是最新展开的一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分布在乡(镇)村的体育场地只占全国总数的8%多一点。
“总体上来讲,群众体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司副司长刘国永今年7月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还远远满足不了老百姓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这个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存在”。
国家体育总局的普查显示,中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万人200多个和人均20平方米左右的水平。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使数亿人脱离了贫困。而群众对体育的态度与国家经济状况、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是有很大关系的。
另一方面,中国加大对竞技体育的重视和投入。国家体育管理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曾表示,中国2005年在竞技体育上投入4.8亿元,群众体育上投入2.7亿元,“这种比例的投入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历史的沿革、社会的发展来安排的”。
这次在北京奥运会上奋力拼搏、勇夺冠军的中国选手中,许多人正是出身于农村。这一现象凸显出中国实现飞跃的竞技体育与一路慢跑的群众体育之间的鲜明差距。
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金牌数之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举国体制”是有效的。
在北京奥运会的前7天,中国举重队一“举”夺得8金1银,创历史最好成绩。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表示,中国举重队的优势之一源于“举国体制”,即“从小学到中学,从县里到地市到省,一直到国家队”,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魏纪中认为,把全国优秀的运动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的做法不只是中国有,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这样做的。他举例说,美国税法要求奥林匹克运动赞助商把10%到15%的收入给美国奥委会,实际上也是政府的变相投入。
冯建中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和派出高水平的中国运动员参赛,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示范,提高老百姓参加健身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郑凌云是上海游泳俱乐部的成员。就职在上海一家软件企业的郑凌云认为,奥运会金牌的确有它的作用。“"水立方"频破纪录后,上海游泳俱乐部的人明显增加了,听说商场的泳衣也在热卖。”
据冯建中介绍,截至2008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总共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在全国建成8.7万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长期落后的中国农村体育设施得到改善。
他认为,随着中国政府把政策天平更多地向农民群体和公共事业倾斜,全民体育有望逐步提高,北京奥运会也将推动这一进程。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