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煤炭、原油等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给我国的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如何应对高价能源成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高价能源:挑战经济增长模式
国际油价今年如同坐了“过山车”。
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年初“破百”,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盘中新高。近期则急转直下,短短一个多月内盘中跌破每桶112美元。但这一价格与一年前相比也上涨了60%。
受严峻的能源供需形势、国际油价高涨带动替代能源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煤炭价格今年也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国内原煤、烟煤和无烟煤的煤炭价格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1.7%、21.4%和23.0%。
能源价格的暴涨加大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成本。“全球基础性原材料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给中国依靠重化工业化拉动GDP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出口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结构带来重大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说。
专家认为,如果我国不改变现有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将不得不大幅增加石油、煤炭等能源的进口,这不仅进一步加大对国内资源环境的压力,也会给国际能源投机机构进一步炒作能源价格提供借口。
价格改革:破解难题必然选择
我国从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全国销售电价自7月1日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自8月20日起,全国火力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分钱。
为了遏制煤价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今年连续两次出台煤炭价格干预措施。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虽然短期内,国家对快速上涨的电煤价格进行了临时行政干预,但由市场供求决定煤炭价格的趋势不会改变,国家对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不会改变。
央行同时表示,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重要诱因,大量资源廉价使用,人为压低了国内产品生产成本,助长了投资扩张,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长,导致国内总需求持续扩张,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
从长期看,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仅能够降低价格扭曲导致的短缺风险,保证供应,而且有利于抑制不合理需求,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节约优先:破解难题应有之义
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赵小平介绍,这几年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万元GDP能耗仍相当于美国的2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8倍。
最近,我国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两个文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也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我国将从经济社会生活全方位入手,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应对高价能源难题。
“我国节能的空间很大。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加强节约,抑制不合理需求,发展更高效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积极应对高价能源的有效途径。”周大地说。
国务院加强节油节电的通知在汽车节油、锅炉节油、电机系统节电、空调节电、照明节电和办公节电,以及强化管理和监督方面都作出具体规定,提出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重点用油用电单位管理,以及落实促进节油节电价格政策等。
伴随着文件的发布,配套措施正在密集出台。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近日通知宣布,自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鼓励使用节能型汽车。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减轻环境压力以及缓解能源供需紧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要求我国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探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过程中,求解高价能源难题。”周大地说。
(据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安蓓、江国成、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