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将受奥运影响
《当代经理人》杂志联合专业调查公司数字一百以及一门户网站,7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对网民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奥运会的影响,将近一半(48.4%)的人在选择商品时会“首先选择奥运赞助商的产品”,49.6%的人将“按照以往的习惯选择,不管是不是奥运赞助商的产品”,只有1.8%的人“不选择奥运赞助商的产品”。
|
合作蛋糕依然很大
《重庆晨报》报道,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日前称:“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之后,目前已经有了12家全球合作伙伴、15家独家供应商和17家供应商以及13家生产商共同组成了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强大阵容,他们正在为北京奥运会提供资金、核心技术、产品、服务、专业技能和团队,已经完全能满足北京奥运会的需求。所有的赞助产品的类别都具有排他性,因此目前不会考虑加入新的赞助商和合作伙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已经没有蛋糕了。”
“不过奥运会的商机有很多,并不是只有赞助商独享,只要有好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同样会有好的商机,比如不能从奥组委找到商机,还可以通过与赞助商合作分享商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奥运的蛋糕还很大,能不能找到蛋糕,并将它拿下,就看企业的能力了。”袁斌称。
外围企业可打“擦边球”
《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家非奥运赞助商借奥运打“擦边球”的经典案例: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而令AB万万没想到的是,盐湖城当地的一家酿酒小卒仅仅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字样,就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削弱了AB公司的真金营销效果。
雪花啤酒作为非奥运赞助商,其广告也像盐湖城那个小卒一样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针对对手的“北京2008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广告,雪花啤酒“依葫芦画瓢”,提出了自己是“啤酒爱好者正式合作伙伴”之概念,并且在标板的形式上,完全以奥运赞助商对奥运会徽的运用为模板,把“啤酒爱好者”做成徽章的样式,与其品牌的LOGO分列在画面两侧。
至于Google就更妙了。它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可只要这些重大赛事一举行,Google就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大打赛事的“擦边球”。如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让标识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2006年都灵冬奥会期间,Google就让标识上出现滑雪的卡通人。就这么一个毫无科技含量和金钱成本的创意,在让无数网民误认Google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为Google省了一大笔赞助费。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