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畦里红绿黄相间的甜椒压弯了枝蔓、嫩绿的豆角挂满了支架,水池中成群的鸭鹅休闲戏水……这是记者7月下旬在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农副业基地看到的一个镜头。
冬去春来物价上涨,市场蔬菜紧缺,有时连队的“菜盘子”里经常是“老三样”。
如何减轻物价上涨对战士“菜盘子”带来的冲击,从源头上稳定“菜篮子”?团党委认为:必须转变传统的农副业生产观念,从各自为战到规模种养,走出一条用兵少、质量好、效益高的伙食保障之路。
为此,他们发动全团官兵利用节假日清理菜地。原有土壤有机含量低、土质粘硬,官兵们就到两公里外的山洼里取土,硬是在废墟上“抠”出67亩107块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土地。
为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他们从家底费里拿出11万余元,完善农副业生产基础设施。对猪圈禽舍进行改造,仔猪生长周期缩短了一个多月;建起温室塑料大棚,采取半工厂化护根育苗,实现了生态种植,蔬菜壮苗率达95%。
记者了解到,该团种植葫芦瓜、西红柿等蔬菜品种19个,养殖仔猪、鸭、鹅等畜禽品种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生产各类蔬菜近8.3万公斤,出栏生猪200余头、禽类2600余只。全团67亩菜地只有1名干部带着7名战士管理,用兵量只是原来的1/6,人均成本比原来降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