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正在为艰难转型中的中小企业忙碌。 孙炯 摄 |
温州转型的资本出路
温州很富,温州艰难转型的中小企业很穷。这就是今天的温州。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让资本为温州产业服务,成了一道摆在温州市政府和学界面前的难题。
被称为是“温州第一忙人”的周德文最近愈加忙碌起来。周德文是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这个协会密切联系着温州全市三十多万家中小企业。
|
受国家银根紧缩、上游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春节以来,温州一部分中小企业遇到了困难。据温州市经贸委“2008年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温州全市26个重点工业强镇的23470家企业中,有1486家处于停工或半停工,停工半停工比例达到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这一比例在10%左右。
七月份,周德文提供的反映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大量调研材料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引发中央及部门领导密集到温州调研。
温州民间资本充裕,但温州艰难转型的中小企业很缺钱。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让资本为温州产业服务,这已经成了一道摆在温州市政府和学界面前亟待求解的难题。
“外逃”的资本
虽然创投在温州已经形成热潮,但这些创投资金却大多流向了外地。
从一些创投公司公布的投资项目中,清晰可见。2007年底,云杉基金达成了其第一笔业务,即投入9240万元购买山西阳光焦化集团的股权;而环亚创投公司投资的于今年5月上市的民和股份则是一家生产种鸡以及商品代鸡苗为主的山东企业。
事实上,创投资本的这一偏好与温州民间资本之前的流向如出一辙。
1999年以前,温州人从制造业中积累了第一桶金,开始向外扩张。2001年8月,157个温州人坐满了三节火车车厢,浩浩荡荡进入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现金砸向了上海楼市。那一年,据报道,温州共计2000亿资金投向房地产,其中仅北京上海两地就集中了1000亿温州资金,直到2003年国家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温州资金才逐步开始撤离房地产投资。
2002年,全国能源紧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400亿资金流向煤矿,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掌握在温州人手里,2003年山西关闭中小煤矿,温州部分资金回流;2003年,棉花减产,棉价上升,温州30亿资金收购新疆棉花,次年退出;2005到2007年,股市行情看好,1000亿温州资金介入其中;2007年以后,石油价格上涨,50亿温州资金投入了西部乃至国外的油井……
为什么资本纷纷投向外地而不是留在中小企业众多的温州?
据一位长期跟踪温州经济的专家观察,“由于传统产业升级缓慢,民间资本追加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一般都是在做维护性经营,所以温州本地的亮点项目不多,而政府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民间却很难参与进来。”
佑利集团董事长、环亚资本胡旭仓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创投公司还是投拟上市企业,或者是有上市前景及能力的企业。温州的企业很多,但拟上市的企业却不多,创投也就投得少了;另一方面,温州的产业升级到目前来看,高科技新能源高附加值的企业非常少,主要仍聚集在传统行业,所以投向温州企业的资金相对少。”胡旭仓说,他的环亚创投以及之前的东海创投都有温州产业项目,但是比例不大。
而在如今的温州,像胡旭仓这样依靠“实业”和“投资”两条腿走路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了。在他们看来,在做实业的同时转身创投,是为了让资本的效率最大化。
显然,当产业资本的回报率不理想时,产业资本还会继续脱离产业流转于其他高回报领域,只有当产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回升到一定的平衡点,那些脱离产业的资本才会回到产业当中去,而这一过程有多长,取决于产业升级更新的速度。
温州难题
如何使这些资本为温州本地企业升级换代发挥力量,成为了摆在温州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温州民间资本很活跃,随时可以组合起来。但是,温州的金融市场仅仅是初级的,主要是现金流为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南都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温州资金开始大规模介入创投领域,这也被周德文认为是温州资本的一次靓丽升级,另一升级是进入金融业。
“现在温州很多资本都想进入金融业,但是目前金融业还没有完全放开,进入的门槛比较高;”上述一位专家表示,“温州在发展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一块目前在做,但还不规范。并且对于这一块,国家还没有很明确的制度设置。”
温州资本渴望进入金融业的心态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争夺可见一斑。今年5月,银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即“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意见一出,即在温州引起热议。“很多地方都在争小额贷款公司,其实是在争夺进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生证。”该专家分析。
虽然,目前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方案存在一些诸如金额等制度设定的问题,争夺热度有所下降,但对于民间资金充裕的温州来说,无论是私人钱主,还是需要资金的民企,甚至一些变相做着银行生意的担保公司、典当行的负责人,仍期待着金融监管机构能给这些民间资本找到一个合法的“管道”,让原先一直处于地下的温州“私人钱庄”转变成为阳光下的合法生意。
但如何引导逐步升级的资本为谋求升级的产业进行服务呢?
政府积极推动创投发展、设立创投种子基金的做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在离温州不远的江苏苏州,政府推动设立了一系列政府性质的创投基金,如苏州高远创投、国发创新资本以及吴中创投、常熟高新创投和张家港金泰科技创投等,甚至目前每个县都有创投公司。“这些创投公司对苏州民营企业的管理、研发等创新以及资金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支持力度。
珠三角制造基地顺德也迈出了第一步。据媒体报道,由广东万和集团投资组建的顺德首家创业投资公司广东硕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八月初正式挂牌运作。“硕富”正式启动后,将与顺德区政府合作进行相关创投项目的选择。该基金主要关注初创型成长企业和新兴商业模式等,投资重点将是本地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预计首期募集3亿元~4亿元用于发展本地创投项目,发展成熟后还将吸引更多资本进行共同运作。
“温州政府目前还没有,估计以后会推出类似的种子基金,这对企业扶持力度很大。”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家表示。
对于如何提升温州民营企业的产业层次,淘汰低层次产业、加快破解“低、小、散”难题,温州市政府也一直在思考和尝试。
据周德文介绍,早在几年前,温州市委市政府就强势推出“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发展战略。与一般招商引资主要为了吸引外来资金不同,该战略主要着眼于“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引进的不是美元,而是美元背后的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和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温州提出“绿色门槛”、“技术门槛”和“投资门槛”三大标杆,推动民营企业挑选优质外资合作。同时,温州迅速解决了与招商引资相关的九大问题,如针对审批时间过长,把审批时限由6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20个工作日。
不过,在胡旭仓看来,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温州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温州要留住人才的整个环境和其他城市如上海、杭州、宁波等还是有区别。”胡旭仓说,1998年左右,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佑利集团开始了产业升级的过程,当时,集团旗下一家公司和美国一家上市公司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生产特种塑料制品。“我们给老外提供了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支付薪水也很高,但老外还是不愿意呆在温州,刚开始呆在香港,后来呆在上海,为公司做一些指导工作。”
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告诉记者,“温州市政府对庞大的温州民间资本进入创投业很鼓励。一方面,可以助力正在谋求突破的温州产业;另一方面,也在做一些吸引温州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尝试。”据他表示,温州市正在筹划组建包括电力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自来水工程投资公司、道路建设投资公司等五大投资公司,并有意将这些大型项目作为创投合作项目。其中,温州市政府出资2亿元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已经建立,下一步将出台一些政策吸引温州民间资本进入。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我认为硬件很重要也很必要。”对此,胡旭仓很认同,同时他认为,“对创投来说,回报是最重要的。如果政府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作成创投合作项目,创投公司还要做一系列评估才能决定是否进入。”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