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如改革
9月5日,上证综指大幅低开,报收于2202.446点,跌幅达3.29%,已经跌破2001年6月14日沪综指所创造的2245点。这是去年从6124点持续下跌过程中,跌破的最新一个心理关口。
|
引起当天股市大跌的信息因素诸多,如如美国股市大跌(恒生指数当日也跌破20000关口),深交所新规有为大小非松绑的嫌疑以及推出创业板的预期,招商证券IPO以及上海等地房价数据出现大幅下降等,这些不利的信息对市场产生心理影响,也成为市场做空的理由。为什么市场空头如此嚣张?市场丧失信心是主要原因。在市场如此低迷不振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进IPO,中移动、中海油等“大家伙”也就有可能回归,在加上创业板推出的预期,令市场恐惧这会加剧市场内部资金供求紧张的关系,投资者感受到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为避免新的政策风险,在宏观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做空是本能的选择。
目前,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大小非是市场超跌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大小非并不是问题,而是市场有人把它作为问题而成为问题。在股改后,几乎所有主要投资者都知道大小非的减持安排,但是股指仍然涨到了6000余点,即使大小非目前悉数出货,股指也不至于跌到如此地步。市场的“大小非迷药”不过是希望政府干预市场的借口。而所谓的干预,在散户的诉求中,可能是出一两个利好政策救市,但要挽救资本市场,并不是这么简单。
持续的下跌很大程度上与投资者的政策预期有关,当投资者所期待的利好政策没有出现的时候,一有风吹草动,便溃不成军;当有些许利好时,短暂的反弹被主力利用出货。可以说,所谓希望通过降低印花税、限制大小非或成立平准基金等个别利好政策救市,根本不可能成功。与散户不同,市场主力需要的不是这种点滴或然的“政策游戏”,而是资本市场的全面改革。
政府应该从市场投资者遭受打击后的纷乱诉求和评判当中脱离出来,从市场的起起伏伏中脱离出来,从更高的层级与更高的高度,重新为资本市场摸脉定位,立足长远发展,作出明晰的规划,并强有力地贯彻,才可能挽救市场的信心。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曾下发《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高屋建瓴的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这为长期低迷的中国股市带来了信心和新生,随后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成为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步入“牛市”的重要原因和推动力。
股改只是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但是后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如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等等,打乱了改革的节奏,重新让股市承担了新的任务,如大量发行新股吸收流动性,大幅发行基金造成过多资本追逐过少资产等,股市老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并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际上,股市的跌幅总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归零。但在跌的过程中,损失的不只是十几万亿财富,还有投资者对市场丧失信心,这将为未来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投资者亢奋闯下泡沫祸端,并不构成投资者必须受到惩罚的理由,政府重新作出高屋建瓴的指引以完善市场与增进信心,是应尽的责任。当然,在股市超跌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政府加速推出各种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性的政策可能比平时成本更小,但是,市场的建设不可能脱离市场参与者,制度建设与市场治理应该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