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惠安县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工作方针,采取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的工作方式,有效地促进公证法律服务“三进”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构建平安惠安做出了贡献。
一、精心选点,探索经验。惠安县根据实际,慎重筛选并确定了螺城镇新霞社区、洛阳镇洛阳村和广海中学为公证法律服务的“三进”联系点。通过这三个典型联系点开展公证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充分发挥公证在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方面的独特优势,总结出有益的工作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经过充分的协调准备,惠安县先后在这三个联系点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新闻媒体及时进行了采访报道,为公证法律服务“三进”营造了良好的声势。今年以来,惠安县开展公证法律服务“三进”工作不断延伸: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排查纠纷化解矛盾工作、“平安惠安”建设等活动,使“三进”工作由点到面进一步拓展。
二、丰富内容,服务到位。在开展法律服务“三进”活动中,惠安县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突出着力点,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一是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服务意识。整合公证、法律援助、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积极参与“四五”、“五五”普法、“平安惠安”建设、《公证法》等法律颁布实施专题宣传等活动。定期回访,与社区、乡村干部座谈,了解在新农村建设中、在社区现实生活中,需要哪方面的公证服务。通过举办公证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以及向回访单位送去相关公证资料和《五.五普法宣传册》、《科学发展观及相关法律知识问答》等法律书籍、向社区居民(村民)发放公证法律服务联系卡、办理公证须知等形式,进村入户,宣传法律知识,加大公证宣传力度,提高百姓对公证法律知识的知晓度。二是认真办好涉及“三农”的公证。通过办理土地承包,转包合同公证,办理劳务输出,包括出国和进城的劳动合同,遗嘱、继承、赠与、房屋拆迁、公民个人财产流转中的买卖协议、婚前或夫妻财产协议等公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惠安县建设新农村中广大农民对公证法律服务的客观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三是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公证法律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城、乡房屋拆迁安置等涉及民生的问题成为当前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公证人员主动为县委、县政府解忧,积极介入或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正确地处理,既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又促进了行政成本的降低。四是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让弱势群众得到平等权利,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和谐,初显成效。一是通过上法制课、发放法律书刊、宣传材料、举办法律咨询活动、参与“148”法律咨询热线值班等形式进行大量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举办或参与的法律咨询有30多次,解答法律咨询700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多份等。通过广泛的法制宣传,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社区、乡村群众的法律水平,增强了大众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扩大了公证的社会影响力。二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公证法律服务。通过“三进”活动,公证人员深入社区、乡村和学校,积极介入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位次的法律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证法律服务队伍以人为本,执业为民的风采。三是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切实发挥公证工作的优势,引导当事人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积极预防矛盾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将各类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和减少司法诉讼,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来,惠安县公证法律服务“三进”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拓展公证法律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公证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广大群众的办证需求,为推动惠安县海峡西岸现代化港口工贸旅游区和“平安惠安”建设、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周到、便捷的法律服务。
(惠安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