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黑马”进村,带来了放心商品,也带来了农民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在当前农村消费市场仍缺乏龙头流通企业的情况下,农民的安全消费需要更多的“黑马”进村——
“三利”破“两难”
由于感同身受,每个享受到“黑马”农村连锁超市服务的农民,都能讲上一通“黑马”带来的便利。
在“黑马”农村连锁超市辛集市马吕村分店,正在用“小麦现金”购买中秋节所需月饼和白酒的村民梁生根和记者攀谈起来。
他说,原来卖粮确实难,不但要运到几公里外,而且有时还卖不上价去。在自家储粮也不方便,因为发潮、长虫等原因,几千公斤麦子一年至少要晒上两次,麻烦不说,损耗也不少。有一年,他存在石灰柜里的麦子就被老鼠吃了半柜。
对于用小麦兑换超市里的商品,梁生根更是赞不绝口。他说,过去在小商小贩或小卖部那儿买东西,经常出现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有一次,他从一小贩那儿给孩子买了一瓶饮料,结果孩子喝了后拉了好几天肚子。而在“黑马”超市,兑换吃的用的,从来没出现过质量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村民都有梁生根这样的感受。归结起来,“黑马”进村给农民带来了“三利”,解决了“两难”。
首先,丰富的商品供应,新颖的结算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生活。农户存粮随来随存、不收保管费、存期不限、随时可取、小麦可“买”商品等办法,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兑换到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商品,同时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其次,农民可享受到比农村小卖部、小商品市场更安全放心的食品、更合格优质的商品;
其三,解决了农民“储粮难”问题,减少了储粮损失。河北黑马农村粮油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彦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马”公司每年代农储存小麦约四五万吨,而小麦存储的鼠吃虫害、霉坏变质的损失率按国家粮食局统计的数据为5%至10%。如果按最保守数据———代农储粮4万吨、损失率为5%的话,那么“黑马”以科学的管理方法统一代存,每年可减少2000吨小麦的损失,按照亩产小麦500公斤计算,相当于4000亩小麦的产量。
从理论上讲,“黑马”在农村的连锁化经营模式是一种市场行为,并非政府指令,因此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当然,“黑马”也从每次兑换中获取了利润,使企业有了自己稳固、健康、有序的市场和固定的农村消费群体,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当然,共赢的还有政府一方。农村市场放心安全的食品和合格优质的商品,减轻了有关部门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压力,也降低了监管成本。
放心消费期待更多“黑马”
虽然大多村民对“黑马”农村连锁超市表示了众口一词的欢迎和认可,但也有一些村民表示了担心。
在辛集市马吕村“靳文考小卖部”,正在这里闲坐的梁大广、梁建群等村民说,连锁超市好是好,但千万别“黄”了。因为农民的口粮都存在“黑马”公司,但没有和公司签任何合同,手里只有一个“粮本”,公司一旦出现经营风险,那他们可就鸡飞蛋打了。
“我们会把经营风险降到最小,农民朋友大可放心。”对于村民的担心,刘彦栋作了这样的回答。他解释说,该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收上来的小麦除一部分兑换成油、肉、杂粮等食品外,基本上是农民消费多少小麦,就动用多少小麦,余下的小麦进行库存。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农民存了500公斤小麦,400公斤换了面粉,另有50公斤换成了杂粮或其它商品,那么他剩下的50公斤小麦基本上存储在仓库里,因此农民在该公司储粮应该不会有风险。
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保障机制。该公司每年从经营利益中提取一定的增值收入,除用于本身服务运转的各种费用支出外,其余部分由该公司作为风险基金逐年滚动积累,用于粮价上浮的补贴。
对“黑马”农村连锁超市以粮易货的新型经营方式,省粮食局行业发展处处长刘志安认为,对农民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规范粮食企业运作等方面的问题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其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空白。
他认为,储粮户最好与公司经营方订立一份详细的合同。约定清楚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出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时,农户存粮的损失应该如何赔付,这样农民的利益就可得到有效的保障。
尽管如此,刘志安认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项目建设,向产业链、流通链方向发展,仍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后,搞活粮食市场的重要任务。目前我省的粮食企业仍缺乏“航空母舰”、“特强舰队”,因此“黑马”公司的经营方式无疑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而放心粮油、放心商品进农村,不但需一马当先,更需万马奔腾。
本报记者马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