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9-18 01:57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编者按: 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出路就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而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度依赖于经济发展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
但在广大农村,农业科技的推广举步维艰,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农科机构、基层干部、农民自身、政策落实、客观实际五个方面来分析解剖农业科技推广难的症结。
一、机构设置存在缺陷,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1、农科服务机构设置单一
目前,政府农科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有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机构设置,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趋向多元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求。
2、乡镇农科机构管理制约科普推广
乡镇农科推广机构,行政上受乡镇政府领导,人、财、物权均在县职能部门,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造成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从而使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和人员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制。此外,许多乡镇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被安排了其它工作,造成农科人员职能错位,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农科推广工作。
3、农科服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其推广质量和力度
长期困扰农科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达国家农科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只占到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乡镇级农科部门和农科人员基本工资都不能保障,科普经费更是无从谈起。
(1)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科技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农科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仍靠“一张嘴,两条腿”的原始服务手段。
(2)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由于经费缺乏,很少组织农科人员到省厅、高等农业院校接受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对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4、农科服务人才严重缺位,无激励政策,待遇无保障
(1)现有农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多数人员专业不对口,农技队伍多数来自退下来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知识退化,加之多年来人员未得到补充和更新,桥梁和纽带作用难以发挥,难以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局面。(2)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农科人员待遇低微,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农科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据了解,一个近5万人口的乡镇,仅有农科人员6人,远远不能适应农业所求、农民所需。
二、基层干部任职的短期行为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1)乡村干部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素质不高。比如我们在对某镇156名农村干部的调查中,发现高中文化程度84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72名,有农业技术职称的仅1名,而这些高中文化程度的干部多数都是文革期间毕业,年龄在50岁以上就有71名,占干部总人数45.5%。
(2)干部的短期行为和偏悖的政绩观影响了科技知识推广。“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乡镇干部五年一换届,农村干部三年一换届,周期性短,大多忙于应付上面政策。他们多数愿意搞基础工程建设,既有利于突显政绩,又有利于改变农村现状,还能赢得群众的口碑。农科推广就不同了,难度系数大、周期长、加之自然灾害、市场经济等作用,有时会给农业科技推广带来风险,这就影响干部推广热情。另外干部考核中未将农业科技的推广列入其中,况且农业科技推广是个软指标,难以制定考核标准等原因直接影响了干部推广科普的积极性。
三、农民自身素质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 1、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科技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相对较差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到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员的文盲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还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可见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科技的理解和转化能力相对较差。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效益偏低,使得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人们戏称为“三八六零”部队,让这些人来推广科技显然有着许多难题和阻力。2、难以打破传统经营模式
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农民怕担风险,对实用新技术,优良新品种,高效新肥料的推广应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慢,推广难。目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氮氨去年市场价每吨520元,今年每吨845元,涨幅比例为62.5%)导致投入大大增加,以前每亩小麦投入170元左右,今年每亩小麦投入就高达250元。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对农田投资的积极性。3、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场所条件不好,氛围不浓,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
农业推广讲座多是随处进行,无固定场所,无固定人员,一方面有些农民把科技推广当作是政府的事,于是出现了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实践不具体,更有甚者说给钱了就应付应付,不给钱就远离一边的怪现象。另一方面农业推广多是农闲时节农科人员下村组织临时性的讲座,这种形式既无法使农科技术完整推行而且令人信服的程度不高,且讲座多枯燥无味,无吸引力,影响农民的听课热情和对科技的渴望。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土地承包期50年不变,使原来的大田操作变成了条块经营,影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更是纸上谈兵。据调查,某村民责任田被划分为10多个小块,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
2、一批惠民政策在落实中打了折扣,影响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价格,国家对母猪养殖户进行补贴,去年国务院明文规定,国家对农户饲养的能繁殖母猪给予50元的补贴,而我省有的县的养殖户每头母猪只得到34.5元的补贴,影响了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利用新科技的热情度。而实际上则是由于上面财政资金不到位,政府无法兑现,使政府处于尴尬地位。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政策推动的农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明显。
五、科技知识的推广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环境、社会现象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1、农民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没有完整和强有力的农业保险做后盾。如在食用菌的推广过程中,由于天气转暖过快,加之农民对技术学习不到位,导致农民预期收入减少,从而影响了农民对此项技术的怀疑和抵触。
2、农村科普市场管理混乱。一些厂家为了获得利润,而不惜聘请所谓专家走村串巷,忽悠农民购买其产品和技术,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而农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影响了正常的技术推广。
对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够,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推动科技进村入户,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村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对于促进我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广大农民尽快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十分必要。
本报通讯员 周景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