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18日电(记者朱薇)“在常人眼中,残疾人一般都是生活的"弱者",而我们自己却认为只要奋发图强,残疾人依然可以成为社会的"强者"。”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是在高新技术行业,残疾人制作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比正常人毫不逊色,残疾人也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
在重庆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刘仕洪悉心构筑的“残疾人之家”中,近200名残疾人拒绝同情、自强不息的“强者”精神,让人动容。
“折翼”创业 18岁走出老家重庆沙坪坝区曾家镇田坎进城打工的刘仕洪,在建筑工地挑过泥沙、在电器工厂当过学徒工人。受1994年前后全国萌发的创业大潮感染,刘仕洪向亲戚借了6000元与几个朋友合办起了工厂,加工电表箱等一些简单的配电设备。
2001年,一次机械事故,刘仕洪不幸失去了右手。然而更大的打击随即而至,手术苏醒后的他听到的第一个消息便是合伙人撤资、分家。仅住院一个星期的刘仕洪出院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注册成立了新公司,也许是突遇人生坎坷更加向往顺途,他给企业起名为“大顺电器”。
为了让企业揭得开锅,也让留下来跟他干的二十几名职工有饭吃,受伤后不到一个月,伤口还流着血的刘仕洪就一个建筑工地一个建筑工地跑,哪里在修房子哪里就要用到电缆架桥、配电箱等电器设备,就是厂里的潜在客户。刘仕洪告诉记者:“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最让我难受的,不是残肢的伤痛,而是一些人的歧视和不信任。至今记忆犹新的是,2002年初一次投标中,价格、质量、服务都胜出的大顺电器就因为是残疾人企业而未中标,招标单位竟表示"有手有脚的人怎么都比残疾人强"。”
就是这句“难听”的话,让生性不服输的刘仕洪从此树立了残疾人“强者”信念,通过广纳贤才,与重庆大学、西门子电器合作等方式,如今的大顺电器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5项国家技术专利,年产值近2亿元。
就业铸就残疾人之“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残疾人的刘仕洪深知残疾人就业的艰难,从大顺电器成立的第一天,公司就立下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残疾人”的招录原则,300多名职工中,残疾员工有近200人,公司与所有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每位员工购齐5项社会保险。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利益,企业实施了残疾人的保底工资制度,“包吃包住”后保底工资达到850元,上不封顶,残疾人职工每月最高的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同时,厂里还建起了专门的宿舍楼,每个房间都配有空调,残疾员工都亲切地称这里为“残疾人之家”。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不可能靠社会的同情,最终靠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残疾人,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保障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刘仕洪说:“我们专门进行过比较,只要是残疾人能胜任的岗位,他们做出来的产品往往比正常人做出来的质量好。”
“残疾人找份工作不容易,他们的认真劲儿超过了许多正常人。”刘仕洪特别感慨地说,虽然大多数残疾人的工作速度都比正常人慢,但他们是真正用心在做,所谓“慢工出细活”,产品质量往往比正常人做得还要好。
企业有心,员工用心,让大顺电器的产品质量在业界小有名气,所生产的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被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奥体中心、江北机场等大型公共场所使用。大顺公司至今未因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而丢失过一个客户。
“残疾人之家”在大爱中延伸 2008年,刘仕洪成为重庆市政府表彰的重庆市残疾人自强模范,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宣扬残疾人“强者”信念之路,开始着手将自己的“残疾人之家”向更大的范围延伸。
“只要企业能因人而用,如让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从事手上工作,而安排手有残疾的人从事财务、采购等工作,全社会都尽一份心,就可以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刘仕洪说,他正在与社区、政府联系共同搭建一个让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与有志企业对接的平台。
刘仕洪还建立起了重庆首个残疾人联合会,发起了残疾人志愿帮扶活动。在企业总工程师肖耀平的帮扶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周永胜从电脑都没见过成长为能独立编程、操控数控设备的业务骨干。2007年,慕名前来应聘、曾3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残疾运动员谭冰也在“残疾人之家”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她也是企业的志愿者之一,她通过心理辅导、QQ等方式帮助残疾同事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企业的发展,大胜靠谋、大成靠德。”刘仕洪说,他向所有残疾员工承诺,在条件成熟后,将拿出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分给职工,让残疾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