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如果能及时知道这些信息,就有可能减小危害(资料图片)。 |
■商报记者 郭富收
以后,无论是到外地出差、旅游景点游玩,也不管手机订没订天气预报,都可免费收到气象灾害预报、警报,这是将要出台的条例规定的。而且遇到重大气象灾害时,工厂要停工、学校要停课、商场要停业。不过,这种预报不是谁想发就能发的,乱发气象灾害预报最高可罚款5万元。
在昨日举行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作了关于《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初审修改情况的报告。
|
■ 背景
我省气象灾害
每年造成损失100多亿元
今年1月中旬后,一场50年不遇的持续雪灾肆虐了大半个中国,灾情直接导致公路中断、机场关闭、铁路供电设备出现故障,造成百余趟列车晚点、途停,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雪灾;前一阶段南方的大暴雨,让无数人领教了大自然恶劣气候的厉害。应对气象灾害已经上升到了人人需要奋战的高度。
河南也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据统计,我省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3%~5%,全省平均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200多万公顷,影响人口近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条例草案》中提到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 条例解读
1.
重大项目开建前
要经过气候论证
现象:以前,建设水库、大坝、车站、码头等重大项目,只要经过安全、环保、技术和经济效益等相关部门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就行了,至于它们能不能经受住恶劣气候,很多项目没有经过可行性论证。
解读:以后,重大项目不能想建就建,还要看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是否对工程项目造成风险。《条例草案》规定,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能源利用项目,必须进行气候的可行性论证。
2.
遇到恶劣天气
必须通报旅客
现象:如果到外地旅游,或者长途行驶,可能因为位置偏僻或相关部门的气象监测系统信息不互通等原因,导致遇到气象灾害时不能随时获知情况,旅客往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解读:以后,无论是到外地游玩还是在旅途中遇到恶劣的天气时,气象、旅游、交通相关部门会通过手机短信、广播公布等方式让旅客知晓。气象要和交通、旅游、民航等有关部门,联手为旅客提供实时的气象服务。
3.
没有订天气预报
预警也免费发送
现象:目前,只有订天气预报服务的手机用户,才能收到天气预报信息。而很多手机用户,因没订天气预报,一般不会收到地质灾害信息或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后,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存在。
解读:将来,手机订没订天气预报都会收到免费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和各相关基础电信运行企业,收到气象台要求播发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信息后,应当及时无偿地向公众传播。
4.
人口密集地区
要播天气预报
现象:眼下,大部分学校或旅游景区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并没有设置电子显示装置。当然,如果发生灾害性天气,学校或景区一般也不会知道,等收到通知后再采取预防措施往往很被动。
解读:以后,无论是学校、机场、车站、矿区,还是在高速公路、旅游景区等,只要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就要设置或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公众广播等设施,及时向公众传播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信息。
5.
预警启动或结束
都要及时发公告
现象:目前,我们的手机一般会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像高温橙色、红色预警,雷雨橙色、红色预警等,但是,预警解除的时间我们一般不知道。
解读:以后,对于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政府部门作出启动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时,都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告。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当地政府要及时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
6.
重大气象灾害
必须停工停课
现象:如果出现特大暴风雨或恶劣的雪灾天气,接到预案通知后,学校可能会停课,机关单位或国有企业也可能会停工,但很多个体、商场或民营企业怕造成损失并不停工或停业。
解读:只要发生重大气象灾害,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危害程度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采取停工、停业、停课,还要进行交通管制等应急处理措施。
7.
乱发灾害天气信息
最高可罚5万元
现象:平时,手机上可能会收到一些关于地震、冰雹、雷雨等很随意的信息,以后再给朋友乱发这样的信息可能要被罚款,只有气象部门才有发送这样信息的权力。
解读:对于灾害性的天气预报、警报,只有各级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非法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可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