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9月30日电(记者董振国)在山东农村,一些农民有记日记的习惯。有的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从这些“农民日记”中,可生动地看出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迁。
在记者采访这两位农民中,邹平县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写日记,40多年来坚持不辍;平原县王凤楼镇水务村农民杨春岭记了20年日记,共有68本,200余万字。
刘宗水是一名老党员,不到30岁就在村里做会计,文化水平较高,老人最早的一篇日记是1963年记下的。而今年36岁的杨春岭,写第一篇日记始于1986年国庆节,那年他才14岁,读初中一年级。
在刘宗水的日记中,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农民分到责任田后,当天晚上一起喝酒庆祝的场景。当年村民承包的果园丰收,刘宗水高兴之余,还作了一首诗记在日记中。
杨春岭在记了将近10年的日记后,1995年,当他家里盖起新瓦房、买了大彩电时,他翻出当初的日记本,发现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那时起,杨春岭的日记里便多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细节,少了流水账。从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出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还参加人工的挖河清淤,而5年后,全县就普及了水利机械化;1998年麦收时还有许多村民用镰刀,而到2000年全村已普遍使用机械化收种。
翻看两位农民的日记,最让他们高兴的还是近几年。特别是取消农业税等重大惠农政策的出台,都出现在两人的日记中。杨春岭2006年1月1日的日记里写道:“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喜庆日子,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废止了。”
在刘宗水的日记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都记录在了他的日记里,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的几个“一号文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学生学杂费减免、农民种粮补贴等中央惠农政策都写在了杨春岭的日记里。
在两位农民的日记里,生活的一步步改善都滴水不漏地记录下来,家里和邻居新添置的“大件”都能在日记中查到实据。刘宗水的日记里记录了家里电视机的多次更新过程;杨春岭的日记中,邻居买“家庭影院”、电脑都让他记录下来了。
杨春岭现在还年轻,他表示要一直记下去,争取创个记录。今年已77岁的刘宗水老人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了,天天记日记有困难。幸好他培养了儿子做接班人,替他继续把日记写下去。刘宗水说,“农村越变越好,要让子孙一直记下去。记下身边的变化,记下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