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革开放进入了“而立”的节点,我们亲眼见证了这场巨变,随其激荡前行。回望这段征程,一个个奇迹争相出现,中华民族借此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创造力与进取心从未衰退。
在这部改革开放史中,重庆作为内陆最初的改革开放策源地之一,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本报讯(实习记者 刘轶)首个批准华侨投资装修宾馆;首个设立工业品贸易中心;首个引进工业和商业的中外合资……上世纪80年代起,重庆市抓住城市经济综合体制改革的机遇,一度成为中国内陆城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营造了创新求变的改革氛围。
第一个批准外资进入饭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重庆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内陆城市中第一个批准外国资金进入饭店合资领域,那就是当时柬埔寨华侨林三顺出资100万美元装修重庆宾馆。有了第一次吃螃蟹的经历,重庆开始在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中一发不可收。
1984年,在当时中央领导的指示下,我市在南岸区成立了国内首家工业品贸易中心,以其独具一格的经营方式,冲击、震荡着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商业体制。
“当时所有工厂生产的各种商品都必须通过全国的三级批发才能进入市场。”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回忆,这个形式一出,重庆立刻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商品销售地,引来全国各地相继跟进。
为开合资商场写检查
解放碑的圆缘园茶餐厅是很多市民休息喝茶的地方,可能很多市民还记得,1995年,在那个位置出现过一家名叫群鹰的商场,这就是我市在商业流通领域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我们当时顶住了莫大的压力。”发改委国外资金利用处的刘焰告诉记者,“我们经手这一项目的人员全部被要求写了检查。”刘焰说,但这一模式为后来进一步引进家乐福做好了准备。在那个所有政策都处于摸索的年代,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家乐福的引进也受到了国家的调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操作后来都被证明是内地开放创新的经验。
我市地区生产总值
30年增长近16倍
据发改委数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4122.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5.7倍。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4倍和27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也由1980年的23元,提高到2007年的9978元。以往死板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发生明显优化。非农产业比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从无到有,2007年增加值比重占到55.1%。
杨庆育透露,在国家规划的8大城市群中,成渝经济区排名第五。杨庆育说,现在的成渝经济区只占全国GDP总量的5%~6%,而到2020年,将占全国GDP总量的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