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家地震救援队刘向阳: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题: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下)

  记者陈辉

  “救灾神兵”刘向阳不是天生的“神兵”,他领导的救援队也不是生来具有救灾“硬功”。

  “含辛茹苦,千锤百炼”是刘向阳带领他的队员们走过的艰难历程。


  千辛万苦打造一流

  2004年8月的一天深夜,刘向阳正在办公室研究救援训练新模式时,突然发生停电。

  原来,这天晚上,战士魏庆峰和杜祥雷担任大门的岗哨。凌晨1时30分他俩下岗时,魏庆峰发现刘向阳屋子的灯还亮着,对杜祥雷说:“副总队长还没睡,你说都十几个晚上了,他能撑得住吗?咱们得想个办法让他早点休息。”于是,他俩把电闸拉了。

  不一会儿,就听见“咚咚”的下楼声,刘向阳嘴上不停抱怨:“怎么回事,这么晚了还停电?方案刚刚有了眉目,真误事……”他看到魏庆峰和杜祥雷站岗,便问:“是不是都没电了?”魏庆峰抢着答道:“好像是,这么晚了,您就早点睡觉吧,明天肯定会来电。”

  刘向阳走到操场,结果发现其他办公楼还有灯亮着。经过盘查,得知了“停电”的原委,对两名战士说:“谢谢你们,但可不能再发生这样的停电"事故"了,因为还有重要的方案正等着我写呢。”

  长年以来,刘向阳就是这样钻研地震救援方法,提高自身素质的。

  地震救援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结构力学、地质力学、地震学、建筑学、医疗救护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要走向国际舞台、掌握进口装备,还要过好“英语关”。刘向阳最初在军校学的是道桥指挥专业,地震救援完全是“门外汉”。为了胜任地震救援队指挥员的岗位,他主动自我加压,制订了“3个1”的学习计划:每天完成救援队的正常工作外,坚持1小时学英语,1小时学地震救援基础理论,1小时学救援装备技术操作,雷打不动。

  为了把零星的时间利用起来,他将新装备参数性能、英语常用对话等制作成“口袋书”,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翻看;为了能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他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建立了“学习热线”,遇有不懂不会的,随时拿起电话请教;他还利用出差、休假的机会,多次到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等院校登门求教。

  在回家的路上,他经常观察小区建筑的主体设计和承重结构,琢磨如何在不同的建筑结构实施地震救援。为了掌握进口装备,晚上他对照词典,把装备的参数、性能等相关知识翻译成中文;白天一头扎在训练场,对448件(套)器材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记,一项功能一项功能地试,直到烂熟于心。

  凭着这股韧劲,刘向阳先后自学了《救援装备》《地震学》《结构力学》《英语流行口语2000句》等,整理了6本累计2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实现了由工兵分队指挥员向地震救援队指挥员的转变。他被大家称为“专家型的地震救援指挥员”。

  2006年,刘向阳被评选为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

  千方百计创造奇迹

  地震救援人命关天,不仅需要猛干,还需要巧干。刘向阳说:“没有创新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

  救援队组建之初,所有的救援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刘向阳对国外技术不盲目效法,而是“消化吸收”。

  2003年,救援综合演练在北京市大兴区举行。演习指挥部决定将从楼顶救援幸存者的“高空垂直拉梯救援”作为一个新课目进行展示,这种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的。

  “高空垂直拉梯救援”采用一部拉梯、一副船型担架和几根绳索,由8名队员协作完成。3名队员在楼顶搜救“幸存者”,然后将“幸存者”抬入船型担架,待另外2名队员将拉梯竖起,1名队员负责防止拉梯左右晃动,其他队员协力将担架由上而下垂直降到地面上,从而达到救援的目的。

  在演习前的一次适应性训练中,由于拉梯晃动,沿着拉梯下降的担架当场掀翻,“幸存者”从担架中滑出坠落。在现场指挥的刘向阳目睹了这惊险的一幕,命令暂停训练。随即,把各小组长召集起来,一起分析事故的原因,研究出“高空水平拉梯救援”法。

  正式演练时,“高空垂直拉梯救援”被“高空水平拉梯救援”所取代。

  新办法最大的特点是将担架垂直下放改为水平放置下放,队员缩减到了6人,3名队员上到楼顶找到“幸存者”后,将装有“幸存者”的船型担架的一端,用一根短绳牢牢固定在拉梯顶端,用两根长绳将担架的另一端固定。实施救援时,楼下由2名队员扶好拉梯,1名队员对拉梯进行保护,然后将拉梯缓慢后倒,楼顶的队员2人拉住绳子缓慢向下送绳,1名组长进行指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幸存者”被成功救至地面,整个过程非常安全,队员们也感到比过去省力多了。

  这种新方法在后来的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多次运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被写入全国地震救援系统的专业教材。

  救援队组建之初,面对无训练教材、无评定标准、无技术经验、无专业训练场的现状,探索一种新的救援方法往往要历尽曲折。“横向管道救援法”的诞生就是如此。

  “横向管道救援法”的设想是:地震发生后,一位重伤“幸存者”被困狭小空间,救援者需要横向挖掘一条通道,抢救“幸存者”。

  这个方法刘向阳设计后,在前3天的练习中,大家每次都能发现一些问题。

  紧张的训练又开始了。搜索犬初步判定“幸存者”的位置后,队员们操起笨重的电动凿岩机在管道上方打开一个缺口,紧接着营救人员用大锤在缺口处砸了起来……一旁观看的刘向阳琢磨,如果电动凿岩机操控不稳,钻头穿透管道后万一伤着“幸存者”怎么办?这样做太危险了。想到这儿,他立即命令停止作业,进行分析讨论。

  “我认为,未经勘测确定"幸存者"的准确位置,用大锤强行破拆,势必构成很大威胁。”二连连长袁本航,表达了与刘向阳同样的担心。

  “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一直把快速放在第一位,以往出现意外情况大多与此有关,我感到首要的应该是确保"幸存者"和救援者的安全。”一连连长王丙全的意见得到大家的支持。

  随后,众人提出不少好的意见和办法:场地狭小,可以派体型小的队员作业;为了防止操作失控,应利用手动凿岩机破口;用仪器对管道内情况进行探测,确定“幸存者”的位置;“幸存者”如果出现骨折,要先对其受伤部位进行夹板固定,使用担架移动……

  经过多次讨论,刘向阳感到队员们考虑的比较周密和全面了,决定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演练。体型较小的吕明志主动请战,在堆满泥石的管道内掘出一条通道,其他队员轮番进去为“幸存者”包扎伤口,补给氧气,用担架移运,“幸存者”被成功营救出来,“横向管道救援法”宣告成功。

  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琢磨、一处一处推敲、一次次发扬民主,刘向阳带领队员攻克了一个个救援难题,建起了全国首座地震废墟模拟训练场,总结出“高空救援”“竖井救援”“黑暗无氧搜救”等10余种实战救援方法,填补了我国地震救援领域的多项空白。

  2006年初,经国家地震局批准,由刘向阳主持编写和试训论证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训练与考核大纲》。目前已经由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发行试用,并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几年来,刘向阳和队员们依托训练实践,组织编写了《救援器材作业指导法》《专业训练指导法》《中小型机具训练指导法》《搜索与营救》等11本教材,被国家地震局指定为国内26支省级救援队训练专用教材,使我国地震救援训练走向了系统化、规范化。

  千难万险锻造精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地震救援是集体力量,刘向阳不仅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注重把全体队员锻造成救灾精兵。

  一天夜里,某野外坟场,漆黑一片,不时有磷光闪烁。黑暗中,不时闪过人影在寻找着什么。

  这是刘向阳利用坟场对队员进行心理强化训练。原来,2003年5月,救援队从阿尔及利亚执行地震救援任务归建后,刘向阳发现有的队员睡觉老做噩梦,时常半夜惊醒;还有的队员夜里上去厕所也得叫人陪着。调查后他查明,在地震救援中,遇难者的遗体,有的严重变形,有的表情痛苦。血腥、恐怖场面,在一些队员心理上留下了阴影。目前,部队兵员独生子女占多数,需要进行心理强化训练。

  刘向阳对大家说:“同志们,今晚我们开始利用坟场练心理,练胆量。两人一组,到坟场把我放的扑克牌找回来。大家敢不敢啊!”。

  “敢!”大家一齐喊道。

  “谁敢第一个上?”说完刘向阳用手电照了照队员们。这时,没人说话了,有些人脸色已经发白,有的躲闪着他的目光,尤其是站在后排的赵小云,头都不敢抬一下。

  “赵小云,到前面来。”

  赵小云慢腾腾地走了过来。刘向阳问:“怕吗?”

  赵小云怯生生地说:“不怕!”看到他那滑稽的表情,大家都笑了。

  这时,响起了刘向阳铿锵有力的声音:“同志们,军人的字典里就没有"怕"字!在救援中,我们就是要尽力挽救生命,如果吓得直哆嗦,那还怎么救人?来,小云和我一组。”说完,他转身向坟场走去。

  在大家焦急的等待中,他们回来了。赵小云的脸上没有了恐惧的表情,并主动为大家讲了感受:“刚开始,心里还怕得很,可硬着头皮进去后,副队长拉着我转了一圈,现在什么都不怕了。”

  在以后的半个月里,在刘向阳的带领下,每名队员都可以单独在坟场进行作业,并在太平间中进行胆量考验,使队员们对死者遗体解除了恐惧感。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教授带着心理测试装备和仪器来到团队,对150救援官兵进行“体检”,结果90%以上的官兵心理反应良好。

  2004年7月1日傍晚,国家地震局组织综合救援演练。就在队伍刚刚出发后不久,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地震局专家建议推迟演练,理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救援演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事故。

  然而,搜救队长刘向阳态度明确:地震灾害是突发性的,救援无法选择气候。暴雨天降,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他向现场总指挥国家地震局请求,按预定计划组织训练。

  模拟救援演练正式开始。明确救援任务后,刘向阳果断下达了开始搜救的命令。各组分头行动,平行展开,搜索、营救、医疗救护等课目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在高空垂直拉梯救援中,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刘向阳的脸颊不断往下流,可他的眼睛却紧紧盯着高空作业的队员,不停地用手势和旗语指挥着……。

  当刘向阳的视线从高空中一点点落到地面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整个搜救过程持续了2个多小时,有惊无险,成功救出6名“幸存者”。

  炎炎烈日下,身着厚厚救援服的队员们,正挥洒着汗水,进行5公里越野的最后冲刺。几名已经到达终点的队员用劲地喊着:“副队长!加油!”飞奔而来的身着红背心的队员,就是刘向阳。

  这是刘向阳带领队员们进行“112超强计划”训练。刘向阳制订的“112超强计划”要求队员们在完成部队的正常训练外,每天抽出时间坚持1小时的体能训练、1小时的救援技能强化训练和2小时的救援理论和英语学习。按照“112超强计划”,官兵每天要完成200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次全装5公里越野和400米障碍等耐力训练。在落实计划中,他身先士卒,全队没人偷懒。3个月后,队员们的体能、救援技能和英语,都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能够操作救援装备,不少队员可以用英语与外国朋友完成日常的对话交流。

  同时,刘向阳还针对地震救援对官兵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组织野外生存极限训练,让官兵在陌生的环境下,进行耐饥饿、耐疲劳训练,在身心极度疲惫的情况下,连续完成8个课目的救援训练,打磨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战斗作风。

  经过强化训练,救援队通过上级考核,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和全面建设先进营,并被集团军树为全面建设标杆营。

  搜救犬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向阳对“特殊队员”,并没有特殊照顾。全队24条搜救犬,都经过他的苛刻训练。

  一次地震救灾,刘向阳发现一条搜索犬狗偷吃废墟上的老百姓东西,影响了搜索。他提出对搜索犬进行拒食训练,驯犬员进行了几天训练,没效果。刘向阳提出用经过包扎的老鼠夹子教训偷嘴的搜索犬,这种方法果然很见效,后来这条“改邪归正”的搜索犬在赴阿尔及利亚的搜救中立了大功。

  刘向阳和队员们先后总结出“超长刺激训练法”“亲近法”“抚摸法”“鼓励法”等多种训犬方法,使搜索犬成长为“世界搜索名犬”。

  2007年9月,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12条犬,参加联合国人道主义工作协调办公室主任、国际搜救专家瑞士人埃迪·布赫组织的国际高级认证(K-9)考核,全部拿到联合国批准认证的《高级犬搜索证书》,是世界上认证通过率最高的搜救犬队伍。联合国官员波赫称赞,中国的搜救犬是世界一流的。在近年来执行国际国内救援任务中,搜救犬始终做到搜索幸存者“零误差”。

  截至目前,搜救犬在执行国际救援任务中,已成功搜索出3名幸存者;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成功搜索出24名幸存者。

  刘向阳和他领导的救援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百炼成钢,在国内外地震救灾工作成绩斐然,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地震应急工作先进单位”、被中组部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责任编辑:王雪)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向阳 | 魏庆峰 | 杜祥雷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