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10月13日电题:福建南平: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做活“人”的文章
记者李大宏、来建强
在过去10年里,福建省南平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运用人才这一政府可以掌控的最大优势而农村又最稀缺的资源,下派各类干部达1万多人次,带动其他各类资源向农村聚集,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
用人去做“人”的文章 高允旺是南平市下派到农村工作的一名普通技术干部,2003年由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局下派到顺昌县大历镇,先后担任科技特派员和乡镇长流通助理。高允旺在大历镇钻研并传授农民名贵食用菌竹荪的高产新技术,很快就使当地的竹荪亩产效益增加了1000元。去年7月,他注册了柑橘合作社和竹荪合作社,组织社员代表参与各种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从深圳、厦门、上海等地引进客商订单。
目前,竹荪合作社有社员260户,带动2800多户农民;柑橘合作社社员125人,带动果农1860户、种植柑橘面积1.5万亩。
1998年以来,南平市探索下派科技特派员,进而又陆续下派了村党支部书记、乡镇长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和龙头企业助理等,共10600多人次。
目前,科技特派员已覆盖南平全市87%以上的村,为全市农村引进种养殖业新品种近8800个,农业新技术3750多项、新设施4360多套,开展农业科普咨询和培训1.8万场次,组建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个。
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党支部书记陈观秋,是下派村支书培养起来的新一代本村干部。他的前任2003年6月从机关下派进村,一干3年。
“2003年以前,村干部与村民矛盾重重,打架、上访不断。”陈观秋告诉记者,下派村支书来了之后,首先依托他的上级部门争取到资金,为村民修路铺桥、修饮水工程、安装闭路电视等,做了大量实事,逐步取得了群众的信任。随后他全面推行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发展村企业,培养村班子。2006年9月,村两委全面换届,故县村已具备了自我谋发展的能力,下派村支书才返回了原单位。
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说,南平作为福建内地山区,财力有限,只能运用政府掌握的最大优势而农村又最稀缺的人才资源,带动各类资源向农村集聚,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益。一方面找到了能够向农村注入的强大潜在资源,解决了机关人才闲置和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大加速了农村社会资源的自我生成过程,如乡土人才的培养、各种协会组织的建立、信用乡村的创建等。
用制度去做“人”的文章 记者采访时,南平市委、市政府刚刚对2004年起第二批下派的乡镇长流通助理中的优秀者分别给予记功和嘉奖表彰。从南平市林业局下派到建瓯市徐墩镇的苏雄荣获三等功。在下派的3年间,他成功建起了一套覆盖全镇16个行政村的电子信息商务平台,为种植大户开拓销路。
苏雄说:“我通过单位关系说服了市电信公司为全镇每个行政村开通了宽带,再组织农村生产大户进行电脑培训。2006年5月原计划招收50人组织一期电脑培训,结果来了66位种植大户。2007年又办了3期,培训200多人。现在,大多数经过培训的农民都在网上向省内外客商推销产品。”
据了解,根据苏雄下派期间的表现,他将得到组织的提拔重用。而在过去10年下派干部中,相当比例的人根据规定受到提拔重用,或以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南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衍禄说,南平市下派干部不是单纯的行政行为,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双向选择、创建利益共同体、激励政策、保障措施等,干部真正派得下去,留得下来,干得出色;也不同于传统的干部挂职、单位帮扶和科技下乡,而是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对生产的咨询行为转化为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具体行为,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发展。
南平市委、市政府对下派干部实行“四保四优”政策,即下派期间保留编制、职能(职称)、工资和福利津贴;在机构改革时优先占用所在单位编制;职务工资上浮一档,表现优异者任职期满后予以固定保留;年度考核优秀者指标优先安排;实绩显著、群众公认者优先提拔重用。
南平创新农村工作的启示 南平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内,通过做活“人”的文章解决了制约“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新时期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用“人”将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引入农村。南平市委农办主任刘永贵认为,以计划经济方式运行的农村科技、金融、流通服务体系,目前基本都已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只有通过“人”把科技、流通、金融等现代要素植入农村,才能激发农村内在发展活力。
第二,用“人”改造目前农民松散的组织体系。南平市委政研室主任潘剑才说:“目前,农村分散小生产的组织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把城市的干部派下去,帮助农民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三,用“人”改善农村政治生态。南平市委副秘书长张培栋说,下派村支书作为外来政治权威,可以公正地对待农村已经积累的矛盾,公平、公开地办事,使基层的村民选举获得一个相对合理的过程,有效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用“人”构筑起一条城乡统筹的制度管道。雷春美认为,南平的10年探索实质上是一个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通过下派干部队伍,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城乡发展互动联动、所有资源统筹运作的工作格局,带动牵引城市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向农村有序流动。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