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
的话: 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是什么令高三学生向同学连刺6刀? 背景: 10月10日下午,上海市奉贤中学19岁高三学生小何(化名)用水果刀向同班同学韦韦(化名)身上连刺6刀,致其死亡。据说,两名学生平时文静,演变到一方杀害对方,很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成绩优于自己。
东方早报发表沈若愚的文章: 看到新闻,第一个念头,我们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有问题。特别是看到韦韦和小何所在的是高三(15)班,一个年级居然有15个班,实在太惊人,学生的压力太大了。第二个念头是老师只抓学习,不顾其他,特别是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但也似乎并非如此。该校网站介绍,长期以来,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思想,形成了严谨校风,也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该校是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示范学校。第三个念头是家长教育是否有问题。记者没采访到小何的家人,这很正常,我不知道小何的家人能说什么,该说什么。我们暂时无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小何做这件事的影响,但是肯定不能过高估计。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推向社会,伤害同学的事情古今中外都会发生。那么,唯一留下的重要因素是小何本身。教育是否成功,关键是孩子本身怎么看待家庭状况,怎么看待学习的意义,怎么给自己的一生定位。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对了,代表学校送上了花圈的只是学校教导主任及韦韦的班主任,而据学校网站公布,至少有6位更“大”的领导可以出席但没出席。对了,直至笔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学校的网站上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只言片语。最近的更新是12日,内容是:奉贤中学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八个倡导、八个反对”。其中要求“倡导严慈相济,反对歧视体罚,做关爱学生的模范;倡导以生为本,反对急功近利,做教书育人的模范”,也许这里隐藏着一部分的原因。
小蒋随想: 19岁已不是“少不更事”的未成年人,19岁的青年应当清楚杀人绝对害人害己。该校高三年级至少有15个班,更不要说上海、乃至全国有多少高三学生,仅仅“除去”一名对手,对高考竞争“影响甚微”。所以,很难相信小何只是因为“对方成绩优于自己”走向极端。学生的成长更多与学校、家庭相关。我们并不知道小何的家庭环境,也不清楚其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妄下结论,可能是在给其家庭“伤口上撒盐”。至于学校与教师,他们都清楚应试教育的弊病,高考指挥棒扼杀学生创造力,但终归“身不由己”。何况,处于学习重压下的学生数以亿计,这显然不是催生极端残暴的理由。所以,小何的极端行径只是个案,我们应当探究教训,但不应“以点盖面”。事实上,在标榜“快乐教育”的美国,也不时发生更加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但是,美国人没有过度指责学校、家庭、甚至是枪手,而是将目光投向禁止枪械。说到底,“校园暴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夸大渲染。
叫人“说不出意见”的新医改征求稿 背景: 10月14日,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华商报发表毕诗成的文章: 关心医改的人们终于等到了第一只靴子的落地,但仔细打量一番,却又未免会有些黯然。不是说意见稿本身不对,恰恰相反,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随便哪一句,都是“相当”地正确。问题在于:实现这些原则与目标的实际改革措施,是如何破解现有畸形的利益壁垒———《意见稿》像是绕开了。新的医改方案,必须触及根本的利益集团,必须考虑如何将政府和利益集团不当的趋利之手抽出去,必须对破解城乡二元的医疗权利做出清晰的分解……比如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怎样合理搭配?政府在医疗问题上的投入将实现怎样的比例增加?以怎样的手段克服以药养医等错误思路,保证医院既有担当,又有活路有出路?在13亿人口中推行医改,当然会难题重重,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集思广益。此前多位官员表示,要做成一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汇集民力”、“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望,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新医改方案。但如果让全国人民热心讨论的只是这些宏观的原则、目标,只是一些“应该怎样应该怎样”这等模糊的表述,却没有具体的打破利益壁垒的执行思路、落实措施,大家就很难真的参与到讨论当中,说出什么有建设性又有针对性的意见来,新的医改就很可能继续是“体内循环”。
小蒋随想: 显然,“新医改征求意见稿”还是让一些人感觉大而空泛。因为,由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等医改纲领早就被确立,人们真正关心的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而医改说到底,还是一个钱的问题——政府如何加大对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障的投入,如何划分中央、地方、单位、个人的医疗分担,如何让医院从“以药养医”的怪圈中解放出来,让医生获得“价值体现”而不是“灰色暴利”……如果上述问题一直含糊不清,如果财政对社会医疗负担的“主导比例”仍旧模棱两可,那么再多的“征求意见”也可能仅仅是发牢骚、扯皮而已。重大“游戏规则”必须先有细节初稿,才有打磨完善的后续空间。可我们千呼万唤、调研了多年的新医改方案还停留在“框架阶段”,老百姓不止是郁闷——医改方案“可以”拖,生老病死能拖吗?
含泪劝告“代言经济学家”管用吗? 背景: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于这个结果,学界称为是爆出了今年诺奖的大冷门。
华商报发表陈丹苇的文章: 经济学被称为济世之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萧条经济学”大师克鲁格曼的得奖也是一种应然。当然,还在于他关注现实,敢于发出“盛世危言”,敢于直指经济萧条,不落流俗,对那些鼓吹政府干预不顾经济规律警示的人,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克鲁格曼的“盛世危言”,或许才是中国经济学家最值得学习的财富。“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懂得如何不被经济学家所蒙骗”,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一句告诫,为许多人所熟知。遗憾的是,“屁股决定脑袋”已然成为这些年经济学家的学术姿态。单就房价而言,此前诸如“房价还要持续上涨20年”、“房地产平均价格每年升值10%左右是合理的”这些言论,就极大地反映了经济学家为房价拼命托市的一面。而现在楼市进入冰河期,无疑狠狠地掴了这类经济学家的丑恶嘴脸。现在有必要“含泪劝告”国内那些学者大师们:一是不要极度趋利化,只知道充当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二是不要再以强烈的精英感自负,回避现实民生的真相,而应该积极发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盛世危言”。
小蒋随想: 中国人(不包括外籍华人)至今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实现“零的突破”要下多少功夫、有多低的概率就不说了,即便得到诺奖,也不过才一百多万美元奖金,多半还得“分享”。而国内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为特殊利益集团代言,获利却是板上钉钉的。无论是“分享”企业改制大蛋糕,还是接受地产老板“投桃报李”,个中“实惠”都可能令诺奖奖金望尘莫及。也正因为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有泾渭分明的是与非,从而令经济学家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素养,真正从学术而不是利益角度阐述观点。同样是因为国内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有人才极端讥讽“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无论国内楼价是否下跌,不管经济是否与其“专业预测”相悖,反正某些“经济学家”已然拿到代言的真金白银。这种情况下,有评论试图“含泪劝告”,恐怕太过小儿科。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