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倔强,青春期被喻为人生中的“疾风暴雨”期。不服管的少男少女和父母的冲突在所难免,市妇联最近公布的《上海市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学业是当前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中的矛盾焦点。
矛盾焦点:学业 这份调查在本市7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的数百名学生中展开,参加调查的还有他们的父母。
调查结果发现,学业和日常生活安排,是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中的矛盾焦点。不论从冲突频率,还是从冲突强度的指标来看,学业(如家庭作业、成绩等)和日常生活安排(如睡觉时间、饮食习惯、看电视等)都是青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最频繁、最激烈的方面。
在家长问卷中,有一道题目要求家长回忆最近6个月中自己与孩子争执最多的3件事,结果发现:在与青少年的学业冲突上,家长们的理由多集中在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的坚持上;也有家长直接对孩子的成绩表示不满———比如家长反映“好不容易考进名校,结果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我觉得很没面子”“我认为孩子有能力考出好成绩,考不好是由于一阶段不认真所致”“孩子考不好,我很失望”等等。
在涉及日常生活安排的冲突上,家长的想法大多仍是出于与学业相关的考虑,如“孩子晚上打电脑太晚,怕影响她休息及第二天读书”“适时早睡,少看电视,多看点书”“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应该浪费时间在其他事上”。
专家分析
看来,与学业相关的考虑是家长与青少年冲突的重中之重。学业成绩已成为这个社会公认的优秀青少年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它也早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默认的价值标准。家长在认同这种社会取向的同时,将这些理念贯彻在对子女的教养行为中。
应对策略:回避
调查还发现,青少年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采用最多的应对策略是回避,其次是协商,第三方干预出现的最少。
回避,实际上也阻断了双方就问题交流的可能,当青少年习惯以这种方式来应对问题时,也就渐渐向父母关上心门,心灵的距离远了,再想拉近便相当困难了。
专家分析
青少年之所以会最多采取回避的策略,原因可能有:青少年在短暂的冲突后还是认可了父母的冲突理由,所以在接下来的行动中采取避免冲突升级、克制自身行为的方式;在之前的冲突对抗中,青少年也尝试过其他的解决方法,但面对强势的父母发现收效甚微,于是采取回避姿态,息事宁人;出于维系关系的需要,青少年不想因冲突而损伤彼此感情,于是采取隐忍的态度,等待冲突过后双方重归于好。
专家认为,回避并不是一种积极的解决方式。它只是暂时的忽略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同时,回避也带来情绪的压抑,如果没有适当的方式排解这些情绪,那么矛盾就会积累,等到总爆发时,往往更难收拾。(鲁哲) (来源:新民网-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