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姚卓文
“骁儿,妈妈最爱的宝贝,你现在在哪?是过得好,还是过得不好?妈妈好担心,天气变凉了,儿子,你现在有加衣服吗?”10月14日,在网上论坛里的一封感人肺腑的寻子帖子感动了无数的人。发帖的人叫贺先琼,“5·12”汶川大地震后,她与就读于北川县曲山幼儿园5岁的儿子王文骁失去了联系,本以为爱子已经去世,却在两个月后的一天,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一张男童获救的照片,认定照片中的男童就是儿子后,贺先琼又继续着她那艰难的寻子路。
历经艰辛,贺先琼先后找到照片的拍摄者,还有给儿子擦拭血迹的志愿者,但线索到了“军区”字样的救护车后就中断了。7月起至今,近3个月来,她辗转成都、绵阳、北川等地,但总是失望而归。人世间最痛心的不是阴阳相隔,而是明知深爱的人依然活着,却不知他身在何方的那份最锥心的牵挂。
5月12日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夺去了8万多人的生命,拆散了无数的家庭,贺先琼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不同的是,在以为与儿子阴阳相隔时,7月里的一天,在绵阳,一张男童被救的照片重燃了她寻子的希望。
震后男童被救照片重燃寻子希望 地震发生时,小文骁正在北川曲山镇幼儿园里,当贺先琼与丈夫王旭来到幼儿园时,他们眼前只有一片瓦砾,根本找不到儿子的踪影。接下来十多天,夫妻俩寻遍了北川、成都以及绵阳等医院,没有一处能够找到关于小文骁的消息。
为了抚平失去儿子的伤疤,贺先琼把在北川经营的复印生意搬到绵阳,无意之中,她的寻子之路因一张男童震后被救的照片而重新点燃。“那天是7月15日,在一家超市的门前,我被一幅展板吸引。”那是一幅海天师雨幼儿园的宣传展板,展板上是一名男童在震后被救的画面。“起初我先注意到了那件红色的外套。”贺先琼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儿子也有一件。顺着图片下方往上看去,被救男孩的眉毛、眼睛、头发与小文骁简直一模一样。
“军区”字样救护车成重要线索 认定照片中的男孩就是自己的儿子后,贺先琼首先找到海天师雨幼儿园,但园方表示,照片只是他们在网上下载用于宣传,到底照片出自何处,他们也不清楚。
“总算又有了希望,我必须先弄清照片的拍摄地。”贺先琼继续寻子之路有了第一个目标。紧接着,以照片为线索,在网络的图片搜寻中,她找到了上传照片的一个博客。这个博客的主人却不是照片的拍摄者。
7月22日,在朋友的介绍下,贺先琼夫妻俩来到《绵阳晚报》社,刊登了一个寻人启事,希望能找到照片的拍摄者。8月7日,贺先琼终于与拍摄者取得联系。寻子终于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照片确实拍自北川。“可惜那个拍摄者只是一名从外地过来的志愿者,拍摄的具体地点他也没有弄清。”但无论如何,贺先琼更加坚定地认为孩子仍然活着。
就在得知照片拍自地震后几天,一名从四川达州赶来救援的志愿者李丽主动与贺先琼联系上,在将男童被救时与小文骁之前的照片对比后,李丽觉得两者应是同一个人。她很清楚地记得男孩被救时的情景,那天是5月13日,起初男孩还不懂得哭,在给他喂了些许水后,他才大声地哭出来。
“当时男孩头部、脸部和左手都受了伤,不过伤势不算太重。”李丽的话让贺先琼宽心了不少,志愿者提供的唯一的线索是——男孩被抱上一辆有“军区”字样的救护车。
网上寻子电话一直都不会变 多次辗转,贺先琼与丈夫再次来到成都,直奔各军区医院。“我们从成都军区的医院获知,5月13日军区的救护车所接载的伤员全部去了绵阳。”他们把绵阳大大小小的医院寻了个遍后,却没有一人认出照片中的男孩。他们又来到绵阳的福利院,同样没有小文骁的消息。
线索到这里就无奈地断了,贺先琼如今仍然待在绵阳,在安县安昌镇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寻子。直到目前,贺先琼的寻找地还只是锁定在四川,10月14日,贺先琼决定求助网络,在重庆的一个论坛上发帖:“骁儿,妈妈最爱的宝贝,你现在哪?是过得好,还是过得不好?妈妈好担心,天气变凉了,儿子,你现在有加衣服吗?有人管你吗?在上学吗?地震出来时带的伤好了吗?受伤的手还疼吗?”帖子的开头,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道出了作为母亲对儿子的那份牵挂。
除了对儿子的牵挂外,贺先琼更多的是一种担心。帖子上贺先琼写道:“骁儿,妈妈求你,你要记得你叫王文骁,现在已经5岁了,北川县曲山镇人,地震前在曲山镇幼儿园大二班上学,妈妈叫贺先琼,爸爸叫王旭。”她担心儿子太小,时间长了会将她忘记。
贺先琼的帖子感动了不少人,一名匿名网友回帖说道:“我,一个130多斤的男人,哭了!”尤其当读到帖子中“妈妈的电话是(0816)6594531、13550852071。妈妈的电话一直都不会变,妈妈为儿子留着。”相信不少人的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掉下来。
帖子发出后,贺先琼的手机和小灵通就没有停过,她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个电话和短信。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昨日,贺先琼与当时救援的部队取得联系,其中一名救援人员还是依稀地记得自己确实在废墟中救出了一名穿红色外套的小男孩,可是男孩被救出后送往何方他就不晓得了。
“明天我打算去找找幼儿园中其他生还的孩子,一同被救的孩子会被安置到同一个地方。”贺先琼相信,只要孩子还活着就有希望。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