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十月十七日电 题:中国乳都打响乳业“保卫战”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游人渐渐离去,内蒙古大草原的十月本是休养生息的时节。但如今,这片大草原上却被卷入了一场“保卫战”。战争的导火索就是上月的奶粉事件。
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乳业迅速发展。适宜的自然环境,富饶的天然牧场,悠久的养牛历史,拥有发展乳业先天优势的内蒙古令人眼馋。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甚至被称为中国乳都。
在发展速度较快的年份里,该市乳业产值每年能增长八成多。而这里的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无论发展速度还是经济效益,都可谓惊人。仅蒙牛一家企业创造的直接就业岗位,就达三万多个。
这两家乳业巨头的身后,跟随着八十万户奶农,以及这些奶农的两百五十万头奶牛。
乳香飘逸、前景广阔,人们对大草原上的乳业充满憧憬。但上月发生的奶粉事件,却令未来之路变得坎坷。
以往,每头奶牛能带来三五千元的纯收入。如今,一些牛奶却不得不白白地倒掉。去年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的年营业额达到四五百亿元,如今却遭重挫。产品下架、就地销毁,事件爆发之初,一些卷入奶粉事件的乳业巨头,市场销售量顿时缩减了九成以上。
在内蒙古,从官方到企业、奶农,不得不加入到了这场乳业“保卫战”。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郭启俊介绍说,官方将拿出一亿八千万元,以补贴在此次事件中受损的奶农。在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支持的同时,当地政府还将拿出一亿元作为借款,重点支持伊利、蒙牛。
而蒙牛和伊利在此次事件中的自身投入,则更为庞大。为了检测三聚氰胺,两家企业分别花费一亿余元购买从美国和日本进口的检测设备。两家公司各派出几千人,对奶源进行全程监督。官方也派出了四千多人,出面督查。
如今,蒙牛的每一台运奶车上,都安装上了GPS定位仪。所有的牛奶,时刻都在监控之下,直至流入全封闭的无菌生产线。在加工厂,这些运奶车还要接受花费四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的各种检测。
为了保证奶源,蒙牛在原有的七个万头奶牛牧场之外,正在筹建二十个新的万头牧场。伊利也计划未来五到十年间,每年都将投入重资,以提高自己的原奶供应质量。
乳业巨头的一番努力,加之市场促销,如今中国市场已现回暖迹象。
蒙牛集团负责人杨文俊介绍说,原奶收购量已恢复到事发前的七成五,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五成。
伊利的销售状况也正在好转。该集团的负责人张剑秋说,伊利的整体乳制品销售已恢复到八成以上。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