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一个县境内的海拔落差就有2205米,“看到屋,走得哭”,客车每天只有一班,往往头一天就得到法庭附近住一宿
农村有农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压力,建立便民诉讼网络,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各自为政
在农村,主要解决老百姓诉讼不便、诉讼成本高等问题;在城市,主要是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近日,家住重庆市垫江县的夏老先生专程从百里之外的垫江赶到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法院,给民一庭法官叶鸣送来一面锦旗。
叶法官接过锦旗却感到有点“受之有愧”。
他说,“夏先生有个债务纠纷,一直找不到被告,我们在便民诉讼网络几江街道办事处东门社区联络员的协助下找到了被告,还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当场兑现。这功劳哪能算在我一个人头上?”
原来,江津法院从今年以来分别以偏远农村、城郊居民、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了三大便民诉讼网络,设立便民诉讼联络点27个,聘请便民诉讼联络员292名,开展诉前调解914件、委托调解74件、协助调解616件、协助执行62件、代交诉状及诉讼材料188件、预约立案67件,案件调解率达到了65.7%,实现了涉诉信访的“零记录”。
重庆是个“大城市加大农村”的直辖市,因此,针对这一现实如何方便群众诉讼,使诉讼的效果达到更佳便成了重庆市整个法院系统工作探索的主要任务之一。
重庆市的城口县位于大巴山腹地,地广人稀,山多路险,境内海拔落差就有2205米,当地人称“看到屋,走得哭”。城口法院有三个派出法庭,每个法庭管辖七八个乡镇。老百姓到法庭“打官司”,一般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到所在乡镇搭车,但客车一天只有一班,所以往往头一天就得到法庭附近住一宿。
城口县法院的院长唐亚林看到这种情况,坐不住了,他说,“便民就是要敢于"变"!”
从去年3月开始,城口法院建立了便民诉讼联系网络,离法庭较远的17个乡镇都挂上了联系点的牌子,联系点延伸到各村。镇、村干部无偿担任联系点的联系人,姓名电话都贴在墙上。除对来访人进行详细登记外,联系点还要提供民事诉状样本、《权利义务告知书》、《风险提示书》、《诉讼指南》等。对要求立案的,联系人会当即电话联系所在法庭,由法庭指派法官到联系点就地立案。这个制度实行以后,城口法院派出法庭有80%的案件都是在联系点立案,有80%的庭审都在联系点或当事人就近的地方进行。
位于重庆市中心的渝中区法院是重庆市惟一一个没有派出法庭的基层法院,这里是主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尽管辖区面积不大,但审判任务一点也不轻松,仅2003年至2006年,群体性纠纷就多达1423件,最多的涉及500余人。
渝中区法院院长戴军分析了渝中区的特殊情况认为:“我们的便民诉讼网络重点不只在方便、经济,关键是要有效依靠"专业人士"、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法院与相关行业协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庭处室与街道结对子等方式,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在重庆市重点公益性建设项目之一的牛滴路综合整治工程中,渝中区法院通过行政协调,仅用了23天就成功说服所有进入司法程序的被拆迁人与拆迁人达成协议后自动搬迁。
重庆市高院院长钱锋认为,重庆是“大城市加大农村”的城市格局,农村有农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压力,建立便民诉讼网络,必须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出发,注重科学设计,坚持科学发展,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各自为政。在农村,主要解决老百姓诉讼不便、诉讼成本高等问题,消除老百姓对司法的疏离感和畏惧感;在城市,主要是法院主动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当事人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司法服务,同时也可以减轻司法成本的无谓消耗。“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个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便民诉讼网络,把司法服务延伸到以前从没到过的地方,惠及每一个当事人”。
记者从重庆法院系统了解到,重庆市高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便民诉讼网络建设的意见》也将于近日出台。
谢晓曦 张瑞雪 秦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