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朝晖 北京报道
三季度CPI和GDP增速出现双回落,市场对于降息的预期持续升温,对此,相关专家在采访中表示,未来央行采取非对称降息的概率较大,但是对银行业业绩负面影响有限。
降息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CPI连续5个月下降,9月CPI涨幅创出15个月新低,即自去年7月以来CPI涨幅的最低点。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CPI数据的回落,国内通胀忧虑正在逐渐消除,目前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央行在未来一段时间选择降息刺激经济的可能性较大,而降息无疑将对银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一直处于负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几乎“降无可降”,所以未来央行采取非对称降息的可能非常大,而这将直接压缩银行的利差水平。
目前国内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大都在80%-90%之间。由于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利差水平,所以如果央行采取结构性降息,利差的收窄将直接侵蚀银行的利润空间。
而高华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降息的预期下,企业盈利前景和投资意愿看淡,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下降,将导致存款定期化,这也将加快导致我国银行业净息差缩小。高华证券估计,1.5个百分点的存款结构转变可能会将银行的净息差拉低约3个百分点。
不过,郭世坤指出,降息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绩影响是有限的。他强调,目前中国银行业发展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好的内部环境,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存在相当大的存贷利差,这可以说对银行业盈利增厚居功至伟。从上半年上市银行的统计数字来看,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业绩增长都在50%以上。从历史经验判断,在降息的过程中,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及资金业务的动力将更为强劲,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及对利息收入依赖的下降成为发展趋势。
而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杨青丽也表示,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近期内依靠利差和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仍然能够带来高成长,但是,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行,其长期享有的制度性的利差优势将逐步削弱,在外部环境压力下其必将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
银行谋求多元化发展
对于今明两年银行业的业绩,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由于贷款额度控制,调降利率水平和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业盈利虽然仍可保持较好增长,但是增幅将会下降。”
目前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增速放缓,商业银行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使得影响富于弹性。郭世坤认为,银行需要降低资金运用成本,商业银行要不断做大规模,使得放贷规模更大,这样就为银行赢得了主动,可以从容选择更好的客户,增加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银行需要更加关注中间业务的拓展。因为中间业务收入较少受到调息的影响,银行可以通过结算、理财、银行卡业务等金融服务来增加银行的收入来源,这也是未来商业银行转型需要下“苦功”的地方。
而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银行从容应对降息还应包括积极发展综合经营。目前,商业银行在建立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很可能今年在保险、证券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将使商业银行构建一个比较好的综合经营平台,为整个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