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桥只能看到三孔,其中两孔被垃圾填堵掩埋。
安国380余年贵妃桥被打入冷宫(图)
本报驻保定记者 寇国莹 文/图
杂草丛生的桥面、东倒西歪的桥栏杆、斑驳脱落的石狮子———眼前的这一切,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坐落于保定安国市城南15公里处的贵妃桥,历经380多年的风霜依然不倒。但如今由于失去保护,正面临岌岌可危的局面。
古桥面目全非
在文化底蕴丰厚的安国,有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个就是这座贵妃桥。
1982年7月该桥被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升格之后的古桥却愈发的衰败。
贵妃桥身处安国市伍仁桥村,坐落于磁河之上,磁河早已干枯,而贵妃桥也已风韵不在。20日,记者走访此桥,不禁为贵妃桥的衰败之象惊呆:书中描写的“直若长虹垂挂,玉练铺陈”的贵妃桥却是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五孔桥现在只能看到三孔,其中两孔已经被生活和建筑垃圾填堵掩埋。桥面杂草丛生、垃圾粪便随处可见,部分桥栏杆和护板东倒西歪,而桥上尤为传神的、曾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则大部分斑驳脱落,面目全非。
该村村民反映,贵妃桥的损失不止这些,桥旁的两头石头大象在三年前就被盗了,至今没有下落。据了解,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此参观,但看到贵妃桥的惨状后,无不摇头叹息。该村村主任宋计兵表示,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将这座桥修缮好,“贵妃桥有着悠久的历史,修好后是一个值得参观的旅游景点”。
国宝几无保护 记者注意到,虽然贵妃桥保护级别为国家级,但现场并未看到任何警示牌和明显的控制保护界限。文物保护法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编制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但遗憾的是,记者在贵妃桥周围,并未看到明显的保护界限和有关的警示标志,只是在南侧桥头,放着一截废弃的车厢,堵住桥的一侧,以示禁止机动车经过。
据该村村主任宋计兵介绍,虽然贵妃桥在2006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未见有关部门前来维护修缮。
据了解,此桥历经380多年,大部构件均为明代遗物,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对望柱石狮曾有少数修补。对于贵妃桥的现状,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文龙副研究员认为十分可惜,他表示,贵妃桥在中国桥梁史上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关部门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让国宝焕发昔日光彩。
链接 贵妃桥的故事 据记载,贵妃桥修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历时3年建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贵妃郑氏所敕修。这座桥桥长65米,宽6.7米,全部石质结构,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面、拱券和桥墩之间都有铁腰和铁仲连接。贵妃桥作为中国石桥的一个典型代表,被写入同济大学的桥梁专业教材。
贵妃桥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伍仁桥南磁河“古渡则舟,各省通衢”,但是每值水盛则泛滥洪涛,无航可渡。居民就用木料搭成桥,随用随坏。明神宗的郑贵妃南巡经过此地受阻,看到车马行人拥挤不堪,交通不便,并听到当地人诉说它的危害。郑贵妃回宫后亲自募捐集资,并在万历戊戌岁(1598年)春,特差仆人监工建桥。选曲阳、黄山之石,昼夜传输,劳工万计,3年时间,修桥完工。贵妃桥桥身顶部镶嵌着一块大理石刻:“大明万历岁次庚子秋季立,郑贵妃敕修建万寿桥”。当时桥头设有关隘,横额上刻有“祁南雄镇”4个大字。并有石象、石狮、盘龙石柱,其刻工精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李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