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垦区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垦区教育移交的基本原则之一。图为海南邦溪农场学校的学生在教学楼前留影。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海南农垦的教育几乎与海南农垦事业同步诞生、同步发展。50年来,学校与农场风雨同舟,辉煌与失落互现,光荣与梦想并存,一起走过了艰辛与快乐的时光。
“农垦人在艰苦条件下办学,才形成现在的局面。农垦人虽在感情上难以割舍,但移交地方管理是改革需要,既为企业减负,也有利于教育长远发展。
”农垦一位退休老教师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大部分农垦教育职工的复杂心境。
企业办学负重前行 1954年3月,原农垦加来师范学校创立,这是海南农垦第一所学校,也是农垦中等教育的发源地。现在农垦的许多干部,就从这里毕业。
由于农垦相对的独立性,农垦干部职工子女的上学需求,直接催生了农垦教育。从1958年开始,各农场相继开办中小学校。这些学校既分布在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也遍布几乎所有海南偏远山区。在投入结构上,形成了农场、农垦总局和国家三个层次的逐级拨款模式。
由于体制原因,国家投入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而大多以企业投入为主。长此以往,学校与各农场形成紧密的依附关系。用岭门农场中心学校书记林尤邦的话说,农场就像学校的父母,父母日子好过了,孩子才好过,这种依存关系太大了。
农场在教育上非常舍得投入,一些农场条件最好的建筑往往是学校。据统计,仅2007年,垦区教育投入资金就达1.37亿元,比上年增加8735万元。垦区也出现了农垦中心、农垦实验中学、农垦加来高级中学等省内一流学校,各农场中小学校在各市县学校排名中,位置也不低。
1990年代开始,垦区率先制定了“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分步实施”规划,把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及教学点进行撤并,将普通高中从85所减为11所,职业中学从12所减为3所,初级中学从93所减为28所,完全小学从640所减为235所,教学点从612个减为161个,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更趋合理。
50年来,垦区坚持企业办学,既解除了农垦人的后顾之忧,也承担起政府职能。尽管这样,垦区的教师待遇仍与地方有较大差距。收入的反差使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留不住人才,好的教师纷纷流失。同时,教育成为各农场的沉重负担,使企业在负重前行的路上步履蹒跚。
曾经搁浅的试水 国有企业办学校移交属地管理已不是新鲜事。但农垦与其它企业还有不同,比如教育附属机构和人员多,还有内退人员、普九债务等问题。农垦是一个独立运行系统,政府有的这里全有,教育系统同样涉及面广,人员数量庞大,移交任务十分艰巨。
2004年6月,在海南省政府的一次常务会议上,确定将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境内的南平农场、岭门农场的中小学校,作为海南垦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整合农垦和地方社会资源的试点,移交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管理。
2005年4月26日,海南省委农垦改革工作组办公室起草了《移交实施意见》。根据当时的方案,移交后如执行地方教职工待遇标准,每年需经费支出1263万元,除掉农垦总局拨付的经费,经费缺口仍有875万元。
正是由于这800多万元缺口经费没有着落,此次移交最终没有实现。记者找到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05年4月26日出台的一份《意见》,里面提出移交后产生的经费缺口,都应由省政府解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下发的《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移交地方管理的中小学所需经费补助,在3年过渡期内由企业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过渡期结束后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
陵水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办公室的陈泽龙,参与了当时移交前的调查摸底工作。他说,移交工作搁浅,原因在于经费缺口没办法落实。当时海南农垦的体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省财政困难,县财政更是无法承担改革成本。
一位老师的心结 岭门农场中心学校副校长李业和,与爱人原在一个学校工作。1995年,爱人谭蔚调到地方的藤桥中学当老师,工资一下子比丈夫高出许多。“现在我的工资是1500多元,爱人是2400多元,而去年以前的反差更大。”李业和说。
“我总要抽点烟,喝点酒啊!有时不够了也不好意思向爱人要。”李业和说,现在他终于可和爱人享受同等待遇了,感到很开心。
今年6月,岭门农场党委副书记唐惠雄指着学校锈迹斑驳的教学楼和陈旧的学生宿舍对记者说,由于农场困难,对学校投入严重不足,教学大楼成了危房,学生住在以前废弃的教室里。这样的条件吸引不到优秀老师,现在农场的7所学校139名教职员工中,没有一个是正宗本科毕业的。作为主管教育的领导,他平时最担心的就是教学楼的安全问题。移交地方管理后,不仅少操心了,农场减掉背上沉重的负担,也可以轻装上阵,专心发展生产。
“以前那么困难,大家照样都坚持过来了。以后交到地方管理,待遇好了,大家一定会更加努力,教育质量一定会更好。”李业和说。
特殊问题期待突破 加来农场教育科的符振辉说,他们很担心自己的去向,是否能与教师一起交到地方。不然学校移交了,农场转制成企业后,他们干什么?据悉,垦区各农场的教育管理人员达230人,除了在学校兼职的,还有82人是专职管理人员。
许多农垦人及学校师生还担心,移交后能否继续保持以往的优势?与地方融合后,农垦人能否继续公平享受原来的教育资源?海南省教育厅领导表示说,那种担心是不必的,保证相对稳定及保证教育质量不降低,是硬指标。
作为垦区教育的领跑者,农垦中学一直以来都是海南农垦教育的一面旗帜。该校集中了垦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农垦实验中学,是一所花园式现代化学校,也是目前垦区唯一的省一级学校。该校教师70%以上都是从全国招聘的,教研水平在垦区名列前茅。位于临高加来的农垦加来高级中学也同上述两所学校一样,如马上移交属地管理,有可能出现教师队伍不稳、生源格局打乱、学生素质降低等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海南省教育厅在制定方案时,没有一刀切,而是把上述三所中学作为个案对待,在3年过渡期内由海南省教育厅代管,用一些时间来缓冲和磨合,逐步实现与地方的融合,避免大起大落。
垦区各农场还有2000多名退休教职工,移交中面临着政策障碍。海南省农垦总局领导曾表示,移交的目的是为农垦减负,留下这些负担不利于农垦长远发展,且以后问题会更多。农垦希望在试点中总结经验,力求在政策上寻求突破,把人安置好,不留任何尾巴。
直接移交也好,暂行代管也好,与农垦企业风雨同舟半个世纪的农垦教育,在对新体制的向往和对母体的依恋中,将迎来一次新生。(记者孙乐明特约记者李玉峰)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