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10月28日电(王贵锁、闫锐)河北省阜城县近年来以农民合作社形式探索实现土地效益和农民权益更大化,使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收入逐年递增。
建桥乡是全国知名的彩钢之乡,他们在全国各地拥有700多家彩钢企业,带动了全乡近一半人口在外务工经商,但土地撂荒情况比较严重。
到2004年,全乡撂荒耕地达3000多亩。针对这种情况,建桥乡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引导种田能手承包农民土地,逐渐形成了26个50亩以上的规模农场。
阜城县最大的广民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已由最初的30多户发展到如今的200多户,他们以土地入股,土地管理面积近2000亩。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对入社农户,合作社实行“保底红利+效益分红”的分配方式。年度结算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亩350元,再留足社用公益金、风险金,然后按股进行二次分红。合作社经理李洪涛说:“土地流转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符合农村发展实际。”
“加入合作社,最大的好处是俺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过去光侍弄那50亩地,还忙不过来呢!”刚刚喂完猪的建桥乡铁匠庄农民张怀强说,“今年,我家出栏了100多头猪,纯收入三四万元。”
入社之前,张怀强只是种小麦和玉米,一年忙到头纯收入只有1万多元。如今,合作社每亩给他保底红利350元,他在合作社里做工,仅整地一项一年就挣1.5万元。另外,他家在村里还经营着一个小型养猪场和一个农资商店。他说:“保底红利比俺以前的纯收入还高,有这就能旱涝保收。再干些别的,算总账怎么也比以前多。”
建桥乡党委书记张林认为,农民合作社实行的这种土地流转新形式,是打破小块土地经营格局,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