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10月28日电(闵守斌、吕珅珅)作为军队建设新生力量,文职人员虽然没有军籍,却担负着与现役军人同类岗位相应的职责;虽然不穿军装,却也展现出了“特殊战士”的风采。
立志从军,从“军”难 几年前,曾在解放军201医院做合同护士的唐冰看到部队官兵一次次参加急难险重任务,一次次为人民排忧解难,总想拥有这样的机会、感受这样的氛围。
2006年,唐冰的梦想终于实现。当年,她通过笔试、面试的严格考核,成为沈阳军区的一名文职人员。
然而,从“军”之路并不平坦。没有经历过军事训练的唐冰,刚到部队就遇到了困惑。在1个月严格正规、覆盖全员的岗前培训中,面对军队基本常识、条令条例、基本军事技能和现代战争知识的学习,以及正规化队列、体能、战术动作、轻武器操作等训练,唐冰有些吃不消了。一次,在体能训练课上,她因为脚踝扭伤住进了医院。
“太累了。脑力与体力相互交错的培训,累得我喘不过气来。”唐冰说。
“太累了。”这几乎成为每一个文职人员刚步入军营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尽管从“军”的道路充满了坎坷,但这些文职人员,不畏困难,勇于拼搏,实现了从娇气到成熟、从散漫到正规、从地方人员到军队人员的角色转变。
3年来,沈阳军区共有230名文职人员被团以上单位评为各类标兵和先进个人。
苦练本领,稳“步”走 每一个文职人员岗位都是建功立业的舞台,每一名文职人员都是军队建设急需的力量。他们不仅要精通所任岗位的专业,还要时刻为战争做准备。
“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大,就放松了要求。”兴城疗养院软伤疼痛门诊负责人耿葆梁说,为了练体能,他坚持每天比别人早起1小时,别人跑3公里他就跑5公里。
2006年走进文职人员行列的张玉惠,现在是一名军队报社编辑。2年前,她来到报社,担负这个全新的“任务”。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上班时,张玉惠认真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同事;下班回家,她带材料加班研究,细做笔记。编辑稿件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
“就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千锤百炼,才使我在这个岗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张玉惠说。
在和现役军人开展的“三比三看”活动中,沈阳军区涌现出全军护理操作技术能手、军区总医院血液科文职人员护师李鲤,兴城疗养院软伤疼痛门诊负责人耿葆梁等一批业务尖子。3年来,先后有11O名文职人员报名参加了军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30多名文职人员走上护士长等科室管理岗位。
肩负使命,向“前”冲 2007年,沈阳军区结合担负的卫勤保障任务,抽调60余名文职人员到机动卫勤分队。为确保完成任务,他们有的推迟了婚期,有的中止了休假,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战备训练。
部队拉动时,他们和现役军人一道,在3公里负重奔袭中考验体能和毅力,在5摄氏度的海水中挑战身体极限,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叫苦。
“回想这两年,欠家人的实在太多了。”一名参加卫勤分队训练的文职人员说,可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承担军人的职责,这一点他始终坚定不移。
在海拔2600多米的长白山顶,为了完成报道任务,张玉惠和哨所的战士们在位于百里无人区的双目峰,共同生活了7天;为参加岗位技术练兵大比武,护师李鲤忍受强烈的妊娠反应,坚持训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护师唐冰主动请缨参加沈阳军区抽组的医疗分队,奔赴一线抗震救灾……
3年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沈阳军区文职人员队伍中先后有46人光荣入党。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