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10月28日电(记者刘书云)从马路边的小裁缝到开厂设店,他走过了十年;从小服装厂到专业的制衣公司老总,他走过了十年;从制衣公司老总到集团公司大老板,他又走过了十年。
改革开放30年间,52岁的向炳伟完成了从小裁缝到公司大老板的变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一天,22岁的向炳伟正在陕西省南郑县老家给邻居弄炉灶。当时,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瓦匠,凭着一股子钻劲,他“发明”的“马蹄回风灶”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然而,长期弓着腰干活,他的腰脊劳损毛病已越来越重。他一心想的是“还能找个什么别的活干”。
不久,他听到湘水寺小镇上开了一个缝纫店,店主与他们家是老相识,于是他背着一台断了腿的缝纫机登门拜师学艺,开始了自己的小裁缝生涯。
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消失20多年的个体私营经济开始在陕南大地复苏。喇叭裤、西服与披肩长发一起出现在街头。学成手艺的向炳伟找了间小门面房,让朋友在一块纸板上写下“裁剪缝纫,翻新补旧”8个大字放在门口,开始做起缝缝补补的小生意。
事隔30年后向炳伟说,“当时我也没有想到,会从缝缝补补发展到后来做成衣。”1984年,汉中市一家公司搞了一批日本生产的旧西服,以15元一件的价格倾销,买者云集。“我一定要让中国人穿上中国人制作的西服。”此时,只读过4年书的向炳伟通过看一些时装书,开始把目光盯在西服制作上。为招徕顾客,他还把门口的牌子换上一个正式的店名“新时代服装店”。由于他做的衣服合身,找他做西服的人常常把小店挤得满满当当。
1987年,靠着5000元贷款,“汉中市伟志西服厂”正式成立,向炳伟从缝纫店主变成一名厂长,他的西服制作也从手工作坊扩展为流水线作业。“伟志西服厂”以稳定的生产投入、好的质量和模范纳税户的形象在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的呵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对我来说,最大的机遇应该是1992年。”向炳伟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私营企业的地位从有益补充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私营经济在历经三年徘徊后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当年9月,“伟志西服厂”更名为“陕西伟志服装有限公司”,向炳伟任总经理。他把这家陕南小厂的第一家分公司开到西安繁华的东大街上。
1998年7月,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挂牌,向炳伟成为这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这一次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实了伟志集团未来发展的根基,也顶住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服装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企业一举在山西、河南等省份扩张了400多家专卖店。如今,伟志集团已发展成有1800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利税过3000万元的大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我与我的企业一起成长。”向炳伟说,“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从创造财富中认识到我的价值,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幸福。多年来,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多年积累的财富回馈社会。”
(责任编辑:王雪)